12月10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3000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2万亿元,集聚3家至5家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并购基金管理人。
今年以来,《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科八条”)《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并购六条”)等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频出。同时,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细则或开展专题活动,让企业并购重组有方向、有底气。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各地支持政策主要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产业协同的逻辑不断加强;二是持续提高并购服务效率和监管包容性;三是坚持加强风险防范。总的来看,在政策支持下,一批高质量的产业并购案例有望落地,在多重有利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并购重组市场愈发活跃。
聚焦产业链优化整合
今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市场持续活跃。其中,产业链整合成为重要“主线”,以“硬科技”企业并购、国企专业化整合、券商并购重组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案例频繁出现,这也得益于各地持续推出相关支持举措。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目前,上海、江西、四川、深圳、天津等地出台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有关文件;山西、北京、湖北、湖南、青岛等地则通过座谈会或培训会等形式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答疑解惑”。
记者进一步深入梳理和剖析各地政策举措后发现,各地均聚焦促进企业在产业链层面进行深度协作以及资源优化整合。例如,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拓展产业生态圈,延伸创新生态链。发挥国有上市公司引领作用,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并购重组,支持国有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同时,各地还纷纷强调提升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并购服务效能与监管灵活度,致力于为并购活动构建更优环境。例如,《深圳市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探索与深圳市产业龙头合作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鼓励国资国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研究并探索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此外,各地在鼓励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同时,始终坚守风险防控底线,注重防范并购重组过程中财务造假、资金占用、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田利辉对记者表示,以上海为例,《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做好财务、法律等尽职调查,合理设计交易条款,规避并购重组中可能存在的商业风险。规范对资产定价和交易环节的监督约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引导交易各方规范开展跨国并购。明确释放加强各类风险防范信号。
企业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相关政策为企业并购重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企业自身也应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企业在推进并购重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一方面,部分企业还在对相关政策进行消化学习,以便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与扶持举措;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暂时还未匹配到合适的并购重组标的。
例如,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上交所近日召开的沪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座谈会上坦言,“并购六条”在产业链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引,公司也在关注具有互补优势的企业,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机会。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司在积极筛选符合自身发展战略及经营实际的标的项目,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推进相关工作。”
川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建议,上市公司可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方面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加快转型步伐;应充分抓住政策红利,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外延式增长。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需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有充足的“底气”开展并购重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中介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并购重组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