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业务陷困境 信托业迎近年最大离职潮
- 发布时间:2015-11-11 08:36:3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毕晓娟
受监管政策及经济下行影响,信托业的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以及证券投资类三大业务,或面临停滞,或逐渐萎缩。
纵然坐拥15万亿资金规模,信托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已成为困扰业界的最大问题。另一方面,身处阵痛期的信托业,也迎来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人才流失。
北京一家大型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公司近期离职的员工不下600人。在从业人数不足两万的信托业,这一数字不可谓不惊人。
证券投资类信托遭重创
2014年起,资本市场风生水起。信托公司通过发行大量的伞形信托、单一结构化等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受托资产规模大增,净利大涨。
据记者了解,此前有多家信托公司集中精力发展证券业务。高峰时期,总部位于北京的数家信托公司仅伞形资金规模即超过1000亿元。
不过,好景不长。今年开始,证监会多次管控伞形信托。时至今日,除却账户中仍有停牌股票的少量产品,伞形信托已基本消失。大量单一结构化信托亦因不适应功能尚不完善的券商PB系统,主动提前结束,新发产品也陷入停滞。
如今,信托公司证券投资部门业务寡淡。个别信托公司出于谨慎,甚至暂停了所有结构化业务。
“目前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定向增发和自营业务,结构化业务还是不敢碰。本来想借资本市场弥补一下其他业务的缩量,没想到伞形信托直接灭亡了。”北京一家中型信托公司证券投资部门负责人叹道。
“前段时间清理配资,要求产品提前结束,大量客户怨声载道,同事们也因此苦不堪言,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真不想上班’;现在是没事可干,一到办公室说的话改为‘无聊的一天开始了’或者‘悠闲的一天又开始了’。”上海一家大型信托公司相关业务人士说。
政信信托地产信托
不断缩量
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是因监管政策而掉头向下,政信信托却因经济形势不明而步步缩量。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地产信托亦同此遭遇。
今年年中以来,股市出现大幅调整。从二级市场流出的资金疯狂涌向具备固定高收益特征的信托产品,如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基础产业信托等。其中,基础产业信托特别是其中的“政信合作”产品频频脱销。
然而,不管相关产品多么抢手,迫于经济下行的压力,信托公司仍是慎之又慎。据记者了解,多家信托主动收缩业务线,政信类产品发行规模大幅减小。
“我司财富管理中心产品少,还经常被相关客户投诉,所以还是不敢多发。”深圳一家大型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称,很多投资者认为,傍上地方政府的政信产品,产品安全系数将大大提升。其实,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政信合作类信托也难以保全。特别是当前不少政信合作产品是在去年底前抢发出来,质量与早前产品差距不小。
另据记者了解,一向以政信产品见长的中江信托日前决定,暂停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债务高风险地区的自主管理类政信业务。
无独有偶。曾经一度是多家信托公司盈利支柱的房地产信托,近期亦无回暖迹象。
“目前房地产业的形势也就个别一线城市好,广大二三线城市依然惨淡,近年业内公司普遍都有一段时间是主动暂停地产业务的。”北京一家大型信托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说,“对于房地产信托的风险,监管层也多次口头指导,现在各个层面对地产信托依然很谨慎。”
上述人士举例表示,业务部门上报100个待批项目,公司内部的风控委员会至少卡住八成,剩下20个项目上报至银监部门,最终获批通过的项目可能不足10个。
近年最大离职潮出现
信托业自2008年起高速发展,近两年步入转型期。在监管政策及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作用下,2015年下半年,信托业阵痛期到达顶峰——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以及证券投资类三大业务式微,信托公司却仍未开发出一项初具规模的新型业务。
“行业琢磨创新由来已久,但至今消费信托、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对传统业务产生替代作用。此前也是信托一大业务来源的通道业务,因为要缴纳保障基金,规模逐渐缩减。”业务总部设于北京的一家信托公司老总表示,业界对行业未来普遍表示悲观。
种种因素叠加下,信托业迎来了近年规模最大的离职潮。
“年初以来,我司的人才流动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务部,资本市场部此前还进行一轮人才招聘。孰料下半年形势逆转,资本市场部很多新员工也纷纷撤退。”一家中型信托公司相关人员表示。
多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公司内部近期掀起离职潮,相关人员要么奔向其他信托公司,要么选择其他金融机构,尤以券商为主。
“离职员工很多,有不少才在公司干了半年不到就跳槽了,还穿着我们公司的工服在别的公司加班。”上海一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称,公司内部为此修改规矩,新入职员工不再发工服,待就职满一定时长后才发。
“我也准备近期离职,去一家券商。”北京一家大型信托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最近离开的人太多了,单单是我知道的就不下600人。”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官方数据,截至2014年底,信托从业人员仅16683人。(杨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