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退保率是评估人身险公司现金流风险水位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保险公司业务质量的关键窗口。2024年上半年,人身险业负债端、投资端两端承压。业内关于产品预定利率调整,分红险、万能险收益下降的消息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人身险公司业务质量如何?透过险企的退保率,可管窥一二。
险企退保率明显优化
退保与满期给付是保险行业高度关注的指标。目前,保险公司陆续发布2024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的退保率指标已然明晰。8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已发布偿付能力报告的61家人身险公司中,有60家披露了综合退保率指标。
综合来看,有26家险企综合退保率低于1%;21家险企综合退保率介于1%—2%区间。相较于2023年同期,保险公司的退保率下降明显。可比较的59家人身险公司中,仅17家险企综合退保率有所上升,其余42家险企的综合退保率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占比超过七成。
从平均值来看,60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综合退保率平均值为1.45%,去年同期是2.58%。60家险企中,综合退保率最高的是大家养老,该公司综合退保率为6.01%,最低的是综合退保率仅有0.13%的鼎诚人寿。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保险公司的退保率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一是外部宏观环境,主要有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监管政策。例如,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和家庭现金流普遍紧张致退保增加;市场利率持续上涨会导致此前投保的保单显得不划算而退保;监管政策调整也可能会导致保险产品的吸引力下降而退保等。二是外部微观条件,例如保险销售误导、保险服务质量、保险产品的实际保障与收益情况等都会影响到投保人退保。三是投保人自身情况,例如自身财务状况、对保险认知的变化、对保险产品效用的感知等,都是投保人是否退保的重要影响因素。
“保险产品的退保率与产品设计也有关系,市场上一些产品,在投保第五年的时候退保,现金价值最高,这就是人为设计导致退保率变高。”资深精算师徐昱琛补充道。
谈及今年险企综合退保率明显降低的原因,李文中分析指出,因为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导致投保人退保后很难寻找到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因此退保意愿下降;此外,去年二季度之后在监管的引导下,保险公司下调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这会导致退保之后重新投保也将要付出更高的保费,也降低了投保人的退保意愿。
行业整体退保率普遍降低,同时此前部分退保率高企的险企,在今年也得到了有效压降。2023年上半年,有3家险企综合退保率接近或超过了10%,到了今年,这些险企的退保率均已优化到3%以下。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人身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保障类保险产品比重增加,会带动整体退保率下降。此外,“报行合一”也有优化作用。
满期给付高峰仍有余波
虽然相较于2023年险企退保率有所优化,但目前行业对给付压力仍保持高度警惕。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部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开展了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应急处置演练活动,或者针对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进行专项部署。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因为在2012年前后销售的十年期分红险产品,2017年、2018年前后销售的五年期分红险产品,会在2023年前后集中进入满期给付期。所以,这一时期,不少险企仍面临较大的退保压力。
退保与满期给付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现金流,过高的退保率也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现金流危机产生,因此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关注的重点。李文中表示,退保率过高会大量消耗保险公司的现金流,给保险公司带来流动性压力,甚至因此带来危机,一方面会被迫折价处理手头资产,另一方面会增加融资成本与融资难度。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就有寿险公司表示,计划出售部分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资产筹措资金,以应对集中退保对流动性产生的冲击。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2023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也强调,人身险行业转型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退保情况需予以重视。受险企产品设计、销售行为和客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人身险行业出现退保金大幅增长、部分公司退保率明显上升的情况,退保高企使得公司流动性承压、声誉风险上升。
退保率有望继续走低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此前,银保渠道销售的理财型产品,是退保率高企的重灾区。部分银行系保险公司也面临着较大的退保压力。
不过,随着“报行合一”的实施,银保渠道保险销售不合规行为受到遏制,这种局面有望得到改变。
谈及未来险企退保率走势,李文中预测,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较强,另一方面市场利率的持续低迷,都会使退保率相对稳定。另外,由于“报行合一”增加保险销售的透明度,降低了销售误导,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退保率。
徐昱琛则认为,由于高现金价值的银保产品在减少,这对于退保率降低是有好处的;另外,随着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原有保险产品更划算,客户也会降低退保意愿。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