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基金
6月21日,沪指开盘下跌0.24%,跌破3000点关口。市场波动加剧,行情为何纠结反复?
纠结反复,市场在担忧什么?
一是由于盈利预期的“反反覆覆”。
无论是从A股还是从港股维度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已经开始筑底,但需求的不足却压制了价格水平,进而抑制了市场对于盈利动能上涨的预期。
在盈利筑底的趋势下,市场开始对相关行业的反转预期进行博弈。然而,由于盈利上行动能的不足,这种博弈更多体现为预期之下的震荡行情。
二是由于风险偏好的“一波三折”。
地产政策的成效尚未显现,加之对小微盘股的忧虑,成为了拖累市场风险偏好的两大阻碍。
地产链的回调主要源于信心不足,当政策利好频出,市场交易的是利好兑现的逻辑。而微盘股的调整则是受到了“僵尸空壳”、“害群之马”以及绩差公司快速出清等带来的情绪冲击。
三是由于交易主线的“云里雾里”。
稳增长的节奏略有滞后,地产政策的效果也存在时滞,使得经济复苏的趋势性特征不甚明显。当经济的复苏斜率相对平缓,导致投资者预期不定,市场交易便呈现出高度的“信息依赖性”。
市场前期缺乏一个具有引导力的主线来“把控全局”,缺少了增量资金的涌入,自然也就削弱了整体的赚钱效应。(来源:国金宏观)
A股后市怎么看?
展望七月,市场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于以下两大积极因素的逐步落地。
一是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与实物工作量的加快。
根据财政部的发行安排,5月官宣的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涉及期限为 20 年、30 年、50 年,拟于 5-11 月分22次发行,平均每次发行规模约为455亿,发行高峰预计在6、8、10月。
图: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情况与安排
尽管地方对于项目抓手的规划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之一,但经历了6月的发行高峰之后,实物工作量的改善或将在后续逐步落地。
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通过财政手段扩大政府投入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应有之义。(来源:发改委主管中宏网)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首先有助于加快政府投资,同时激发民间配套投资、拉动内需,并且明确了“两重”领域的投向,指向有效需求的高质量提升,带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
其次,财政节奏提速有助于提振宏观筑底企稳预期,提升市场对于中国权益资产的风险偏好,在关键时刻提振市场信心。
(来源:中国政府网、海通证券)
二是重要会议临近带来的政策预期改善。
本次重要会议将于7月召开,偶数届的三中全会历来意义重大,或将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各项改革方针的推出值得期待,市场对于中长期发展的预期有望随之重新校准。
中信证券统计发现:以往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两个月都出现了市场小幅回调和成交分位数的大幅下降,而会议开后的一个月,无论是指数还是成交水平都迅速回升。
又见3000点,无需过度恐慌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07年上证指数首次站上3000点至今,一共经历过50多次保卫战,但即便曲折反复,但是不管用时长短,大盘最终都能再次站稳,重新开启一轮上涨。
如果选取历史上3000点左右的位置分别买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以及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统计持有至今指数的收益情况可以发现,除却22年至今下修三年的“漫长的季节”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表现欠佳外,其余年份两只基金指数的涨跌幅和年化收益都很可观,且时间跨度越长,表现相对更优。
此外,偏债混合基金指数也充分体现了债券稳定性与股票增长性结合的特点,穿越牛熊,其区间涨幅和年化收益都很“抗打”。
正如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所说:“在所有人都相信某种东西有风险的时候,他们不愿购买的意愿通常会把价格降低到完全没有风险的地步。”
在当前这个充满变数的时刻,更适合“多看少动”,能够持有部分筹码,又能拥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关注止跌、反转信号的出现,通过定投或分批买入确认趋势、加大胜率,同时能够以合理甚至被低估的价格持有优质资产,或许才是投资中最为深刻的智慧。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