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基金
近期,以半导体等为代表的科技行情迎来反弹,相关热点再度发酵,尤其是国家大基金三期的成立,更是刺激了科技股行情。
5月下旬以来的市场调整区间里,电子、计算机等板块表现活跃,科技属性突出的科创50、科创100指数皆有4%左右的涨幅。(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6.11)
而这一次,科技主线大涨的背后拥有了新的叙事逻辑——“科特估”。近几年A股市场的投资者想必知道“中特估”,去年,以中字头为核心的央国企在市场反弹修复的过程中开启了一波轰轰烈烈的拔估值行情,部分中特估指数涨幅接近40%。
那么什么是“科特估”?上涨逻辑从哪里来?持续性怎么看?在憧憬与现实之间,投资者又该如何参与其中?
“科特估”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的场内延伸
什么是“科特估”?“中特估”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简称,而顾名思义,“科特估”便是“科技特色估值”的简称。
“科特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3月10日的一份名为《科特估:新质生产力,突围》的卖方研报中:
“科特估”聚焦“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优势制造+中国自造+先进智造“,外部环境的不友好导致中国科技制造行业的估值出现明显低估,亟待”科特估突围。
简单理解“科特估”,可以将其视作新质生产力概念在金融市场的延伸,新质生产力是产业政策,延伸到金融市场,就是高科技行业的估值应该相对传统行业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使得市场的资金对高科技行业有配置的动力。
如果说中特估是新国九条、高股息思潮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交集,那么科特估对应的是市场对战略稀缺性行业和新质生产力优质公司的低估,包括:
中国领先的“优势制造”(如新能源车和通信等),已经完全实现自主可控,但现在面临产能过剩,亟待“出海”突围!
自主可控的“中国自造”(如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属于潜在被欧美“卡脖子”的基础工业,存在现成的技术路径,亟需“新型举国体制”财政补贴实现“硬科技”自主可控。
前沿科技的“先进智造”(如AI和生物技术等),没有现成的技术路径,需要改善营商环境,优化上市制度,鼓励企业家精神,给企业更多的试错机会。
那么对照中特估,科特估拔估值的逻辑是什么呢?
首先是政策端的重视。高端制造、硬科技都属于是新质生产力的范畴,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芯片、AI算力、5G等相关扶持政策也在持续推进中;
此外,科技股目前估值处于相对历史上的低位。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可以观察到:2020年之前中国半导体的估值长期高于美国,但2020年美国对华科技封锁以来,即便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优于美国,但其估值水平相对美股则明显恶化。
也就是说,外部环境的不友好,导致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估值普遍偏低,中国科技制造业包括高端自造和先进智造在内亟待估值修复。
交易层面上看,芯片为代表的很多信息技术行业的科技股经历两三年的持续下跌,也跌出了空间,现在芯片的PB-十年百分位也是个位数,处于历史较低的位置。并且产业绝大多数分支景气度已经触底反转,加上后续存储大厂的扩产周期,产业基本面预期是持续向好的。
如何投资“科特估”
在憧憬与现实之间
热点出现之后,当前如何看待“科特估”的行情持续性呢?
从逻辑上来说,股价最终是基本面和估值两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表展示了不同美债利率环境和基本面环境下,成长股表现的情况:
回到当下,短期来看,决定A股科技股行情的关键因素在于市场流动性和政策力度两端:
一方面,继南美与瑞士、瑞典降息后,考虑相对较弱的经济及通胀水平,欧央行宣布于24年6月降息25BP,此前加拿大央行亦宣布6月降息,非美国家纷纷开启降息周期或进一步推动全球流动性由紧缩转为宽松。
下一步,关键还在于美联储。随着超预期的5月非农就业数据出炉,市场预期的年内美联储降息次数降到1次,同时时间从9月推后到11月。但是展望后续来看,当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逐渐悲观以后,反而美联储又可能开始引导降息预期。
另一方面,国内政策力度能否超预期,也是左右短期行情的重要因素。近期国家大基金三期落地,规模超3400亿远超前两期,彰显了政策支持科技的决心,但能否形成趋势或仍有待更多政策呼应。
当前市场步入三中全会前的政策博弈期,市场高度关注改革与资本市场政策,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支持若能继续出台和实施,将为行情提供催化。
整体而言,当前市场对科技成长,尤其半导体、生物医药及新能源方向预期共识度非常低,很多个股处于很低的价格点位,这种巨大预期差往往隐含一定机会,而随着红利方向拥挤度持续提升,价值、成长的剪刀差收敛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成长板块胜率在提升。
再往深处看,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观察,当前“科特估”肩负着实现我国要素生产率再次腾飞的使命。
国内方面,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要素生产率的再次腾飞的核心,科特估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使命的重要一环。
海外方面,今年以来,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策略逐步升级,大国博弈的政治环境下,美国对于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存在忌惮是事实,企图延缓我国产业升级步伐也是事实。
话说回来,从暗夜之中到星光点点,中国产业升级的道路并不轻松。即便前路依然雄关漫道,但凭借着科创型企业自身的研发禀赋、工程师红利与努力,产业始终在向前发展。
当前“科特估”的概念才刚刚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即便长期逻辑顺畅,未来憧憬美好,但估值重塑并非朝夕之事,憧憬与现实之间会有冲撞和未知,因而对于其中的投资机会,建议放在一个更中长期的视角来看待。
后续可依据“科特估”催化,重点关注TMT、医药里的低估值大盘成长,进一步观察市场认可度。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想要掘金“科特估”,需保持耐心和定力,同时采用合适的策略来交易或者配置。
其一,通过核心卫星策略进行组合配置。
从组合配置的角度来考虑,科创板的科技属性较为突出,有利于和其他板块的A股宽基指数形成补充,实现一个多元化的配置和补充。通过核心卫星策略来进行配置,核心是像沪深300这样的偏蓝筹的宽基,卫星则是科创100、科创50这样聚焦新兴产业的科技宽基。
同时顺应市场,通过核心仓位和卫星仓位的跷跷板配比动态调整,如果求稳一些,就提高核心仓位占比,如果偏激进,则增加卫星仓位占比,配置出更具进攻或防守的组合仓位。
其二,定投或分批买入方式。
定投的收益率会因中间买入成本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净值波动较大的基金更加适宜定投。科技板块往往有着更高的波动率。
所以分批或定投配置是较优的操作选择,市场波动时,以较平均的成本获取筹码,一旦市场有效行情出现,即可获取收益。投资方式的优化一定程度能平滑波动,同时也不会错过长期投资机会。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