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富国基金
今年以来,在权益资产拖累下,部分偏债类产品整体走势较弱。而最近A股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大家手里的偏债类基金也有所回暖,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9日,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自10月24以来的涨幅为1.35%,年内跌幅也收窄至-0.51%。
期待回本的同时,不少小伙伴也开始纠结——手里的基金要是真回本了,要不要卖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投资少一点“纠结”呢?
回本就想卖,可能是人性惹的祸
一回本就想卖,其实是个普遍情况。
清华、复旦几位学者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在2014年牛市初期,以机构为代表的大资金不断提升仓位的同时,大量的小账户却忙着降低仓位。
这种现象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叫“处置效应”,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资产,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资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从心理学来看这是正常现象,但不幸的是,投资往往是“逆人性”的,所以更应从客观出发,理性看待市场投资价值。
如何更舒适地投资?
漫长的、大幅的亏损可能会加剧投资者“回本就卖”的心理,合理的配置或许是治愈纠结的良药。
根据对2004年以来不同比例的股债仓位组合年度的收益和亏损情况进行回测,我们惊奇地发现——
(1)100%股票仓位并不能带来最高的年化回报,而100%债券资产也不能保证最小的年度亏损;
(2)“股6债4”在取得最高年化收益率的同时,年度亏损风险相对可控;
(3)“股3债7”和“股2债8”历史年化收益不错,年度亏损风险进一步减小。
诚然,历史数据不能代表未来,但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便于我们根据自己的目标收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股债配置比例,从而减少阶段亏损过大导致的不理性投资行为。
反观当前,权益市场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债券市场经过前期调整也逐渐步入更好的买点,因此,偏债类产品仍然是当下不错的配置选择:一方面,有望分享权益类资产收益反弹;另一方面,债券资产可以持续起到“缓冲垫”、“压舱石”的作用,将更有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投资心态,减少“处置效应”等不理性投资行为啦。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