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情结”难解 私募设立公募再添一例
- 发布时间:2015-12-16 08:5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田燕
2015年上半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使资产管理行业一度欣欣向荣,而2014年3月刚得到“正名”的阳光私募无疑成为最大的一类受益者。随着行业快速扩张,不少阳光私募快速成长,不仅管理规模实现突破,人才和硬件也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此背景下,不少私募机构开始将公司发展目标投向公募领域。
证监会近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掌管歌斐资产和以诺教育的谭文清和殷哲以自然人持股的方式提交了设立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请,继上海知名私募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凯石投资”),以及大型债券型私募北京鹏扬投资管理公司(下称“鹏扬投资”)之后,私募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名单或再添一例。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机构进军公募领域,将给大资管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得益于激励更为市场化的特点,大型私募机构开展公募业务优势明显;但同时也需要严格做好合规风控,杜绝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私募设立公募”或再添一例
格上理财研究员苏晴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目前私募基金开展公募业务有三种申请模式:第一种是私募基金公司直接申请开展公募业务,但这对私募机构的规模、人力、硬件等要求较高;第二种是私募机构作为股东发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审批流程和条件与现有公募基金公司设立基本一致;第三种是私募基金通过股权收购,成为现有公募基金的股东。此种情况下,私募基金公司可以享受公募现成的团队和渠道资源,节约后台建设的时间成本。
歌斐资产、凯石投资和鹏扬投资均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即作为股东发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凯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用自然人持股的方式,由凯石投资董事长陈继武持股96%、李琛持股4%;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则由杨爱斌持股55%、上海华石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5%。
此番扩容的“新兵”,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两位拟任股东也都是自然人,谭文清和殷哲分别持股51%和49%。而第三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则是在年初,上海景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7000万元,成为长安基金的股东。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基金无论以哪种方式开展公募业务,都会给公司业务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首先可以拓宽发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三方平台的投资制约;其次由于公募业务可向大众宣传推广,便于提高私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另外由于公募基金投资门槛低,进军公募有利于公司做大管理规模。”格上理财研究员梁晓丹向记者分析称。
“公募牌照价值虽然以后会继续贬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依旧会存在价值。”凯石投资的投资总监仇彦英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在部分业务上依然具有政策优势,如基金互认;此外,一些海外基金本身的风控合规要求也首先考虑选择公募基金开展合作。“我们拿到牌照之后,一方面就是有牌照效应,原本不能做的业务就放开了;另一方面就是增加credibility(可信度),开展海外业务时也更加方便。”仇彦英说。
私募大佬的“公募情结”
实际上,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证监会颁布新《基金法》、《资管机构设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以来,私募想要进军公募已经没有政策限制。但在此前两年提起申请者寥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阳光私募整体规模偏小,公司人才及硬件方面实力较弱。
“去年3月备案制的实施给阳光私募正名,加上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私募,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在营销和后台运营方面都有很强的能力。”上海爱方投资总经理庄正告诉本报记者,这类实力雄厚的私募做公募比较顺理成章,甚至会比一些非资管背景出身的公募更有优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高达2182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0853只。其中私募证券管理人总共9632家,规模超过50亿元的阳光私募达54家,备案基金12407只,和1月底的数据相比分别增加了281%和183%。
从规模数据来看,备案私募基金认缴规模4.89万亿元,实缴规模4.04万亿元。其中,证券类私募认缴规模1.90万亿,较年初的0.85万亿增加了124%。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私募机构自身实力的增强或使“私募拿公募牌照”成为行业趋势,但显然并不是所有机构都有能力企及。“公募业务涉及更广泛的投资者,受到监管等各方面的要求更为严苛,开展公募业务的私募机构需要更好地控制风险、配置更多的人员、披露更多的信息,也是需要一定的公募基金经验做支持的。”梁晓丹表示。
而记者注意到,目前提起公募设立申请的负责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公募出身。如陈继武曾担任富国基金(博客,微博)副总经理、投资总监;而鹏扬投资的掌门人杨爱斌也曾担任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总监一职。“公募情结还是很重要的,我骨子里是做公募出身的,李琛是管公募销售的,也是公募出身。”陈继武向记者坦言。
如何严防利益输送
私募拿公募牌照雄心勃勃,但与此同时,大资管行业的另一个现象则是,行业人才不断流失倒逼着公募改革。以中欧基金为代表的不少公募基金正在进行事业部制改革,那么两者相比,私募开展公募业务的优势何在?
“公募基金最大的问题就是激励问题,中欧基金业绩还不错,因为激励放开了。而私募管理人本身的激励也更加灵活,能够直接给到公募基金经理更为市场化的激励。”庄正告诉记者,相比目前公募的股权激励模式,自然人直接控股基金公司会更有吸引力。
陈继武向记者介绍,凯石基金在股权结构上较以往公募有所创新,公司将实行准合伙人制度,把股份给核心投研和经营团队,实行自然人持股。“这样的机制其实和事业部制差不多,区别在于其他公募基金核心团队只有20%的股份,但我们这里整个经营班子是100%的股份,都在我们手里,没有其他人。”陈继武说。
除了激励机制更加市场化,也有市场人士表示从产品角度出发,私募做公募如果能适当加入绝对收益的理念,将会在风险控制方面更加有优势。“二级市场投资者更多需要发展的是能够控制风险的能力,公募基金做相对收益厉害,但是做绝对收益很差。”庄正便向记者表示称,公募近年来也发了一些绝对收益产品,但整体波动性还是很大,在风险控制方面或不如私募优势明显。
尽管私募做公募业务有明显优势,但另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投资理念存在根本差异的两个团队存在于同一家公司,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或更易滋生。“确实可能会存在利益输送,因为很简单,私募的业绩提成高,用公募的钱去抬私募的轿子。发一个亿的私募,如果做得好,10个亿的公募都赶不上,确实存在这种问题。”庄正说。
“老鼠仓、内幕交易、利益输送这三条红线千万不能碰。”据庄正介绍,目前的监管规定是借鉴公募基金的专户业务,把私募产品吸纳进来,分开运行,严格实施防火墙制度。“人员隔离、物力隔离、办公场所隔离。监管部门对公募及私募的监管方式存在差异,私募开展公募业务必须要做好合规风控。”庄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