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字号:  

基金业迎清盘“拷问” 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2)

  • 发布时间:2015-09-11 13:58:48  来源:东方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明江

  清盘引发风控质疑

  大批私募产品遭遇清盘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关于“私募迎来史上最严格大考”的讨论,虽然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动荡的市场不无关联,但是私募经理们对于风控的把控也是此轮清盘潮需要反思和拷问的重点。清盘潮下,私募行业的大洗牌正在进行,令市场难以坦然的是,若市场短期之内难以扭转颓势,可能会有更多私募基金加入清盘阵营。

  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还有240多只私募基金接近止损线,600多只单位净值在0.8元以下。因跌破止损线而清盘的不乏大佬级别的产品,如清水源旗下产品被提前清盘时净值仅为0.59元。

  记者了解到,这些产品都是在今年5月才成立,高位建仓后碰上大跌。最后终不能幸免,成立短短2个月之后便宣布清仓。如今清水源旗下仍有近50只产品正在运行,但是收益都被大盘严重拖累。

  回顾6月中下旬以来的行情和操作,多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由去杠杆引发的恐慌性抛售和流动性危机远远超越众多基金管理人以往的牛熊市经验,这次大跌对于私募的风控能力可谓极端严厉的考验,每一轮牛市都会催生一批私募基金,而每一次潮水退去后,风控问题仍然会暴露出来。

  由于大量中小私募基金可能存在风控缺位的缺陷,行业以“清盘线”作为通行的风控措施,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对于“清盘线”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曾令华表示,不可否认,清盘线对于投资的风控具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对于结构化产品,但清盘线导致风控的异化,同时也并非控制风险的最优手段。

  曾令华指出,在具体投资上,清盘线的设置在机制上鼓励管理人追涨杀跌,一般管理人会采用先建安全垫、逐步提高仓位的做法;这种投资方法直接的结果是有效资产的运用不足,当市场回调时,由于清盘线“紧箍咒”的存在,管理人倾向于减仓,当产品净值到了清盘线附近,理性的管理人会低仓位博反弹,成为事实上的“僵尸”基金。

  多位业内人士都建议,投资者不必过多着眼于产品的清盘机制如何,而应更多地关注投资顾问的日常操作风格和风控能力,对风险的考察不能单纯依赖清盘线。

  从目前来看,在第三季度初期,市场延续二季度末的大幅回调,部分私募基金如果没有及时出逃,或会面临较大损失,而这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私募基金屡遭清盘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涌现了将近一万家私募,许多是个人投资者,而投资毕竟是一件比较专业的事,从这个角度讲,行业洗牌也是合理的。

  “市场上几千只私募产品,死亡率10-20%也很正常,这是行业中自然的优胜劣汰。”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王学磊说,“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是许多经验老到的私募都没有遇见过的杠杆行情,大面积清盘的直接原因是许多产品在高位建仓,市场快速下跌中缺少足够准备和应对,触发了产品的止损线;更深层的原因则是私募管理人风险控制的缺失,缺乏对绝对收益的深刻理解,很多时候表现出散户一般"追涨杀跌"的投资思维,而非机构投资意识。”

  经历过6月中旬至7月上旬市场的大幅回撤后,私募基金普遍降低了股票仓位。此前多数私募基金仓位在八成以上,7月后多家私募机构表示当前仓位只有三成以下。私募排排网高级研究员许炯东表示,与公募基金有最低仓位限制不同,私募投资方式更灵活,可以通过减仓或空仓躲避风险。“经历了这波清盘,一批投资管理能力较差的基金管理人被淘汰。存活下来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肯定会提高风控意识。”许炯东说。

  行业人士指出,清盘潮对私募行业来说是一个考验,对于私募经理来说因亏损清盘更是败笔,在一轮牛市中往往看不出来操作水平,“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相反,在震荡市、结构市中,才能体现基金管理者的选股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感知力。

  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

  清盘后,基金的持有人会不会因此受到损失?有投资者认为,清盘看似止损,但其实带有强制性质,一旦基金清盘,将以最后一天的净值还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如果是亏损状态,则是将账面亏损变为现实,投资者对该基金的先前投入也将打水漂,再也没法以时间换空间了。

  对此,行业内人士众口不一。有业内人士认为,投资本来就是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另外也有人认为,基金公司已经收取了一定的管理费,可以用这部分钱补偿投资者,这是负责任的做法。

  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群航(博客,微博)指出,不可否认,此举对公募基金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清盘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补偿。“发行一只基金,收取了很多管理费,业绩做不好,清盘!合适吗?”王群航提出这样的质疑并建议,清盘的基金不能让投资者损失。

  他建议赔付仅仅只是给予那些坚持到最后的持有人。“因为人家的坚持,所以必须感动,必须适度赔付,即上限仅为面值。至于已经赎回的投资者,就不必赔付了,因为他们的赎回行为表明了他们对于风险的认可。”

  对于因亏损而清盘的基金,北京一位公募基金资深分析师认为:“基金非但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还以亏损的状态清盘,管理费赚得未免也太过轻松了,如果有基金开了先例,未来或许还会有越来越多业绩做不好的基金最后以清盘了结,个人虽支持公募基金清盘机制,但对于亏损的基金,应该对持有人适当给予补偿。”

  不过,也有基金行业人士认为,赔偿的先例不能开。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如果公募基金对持有人损失进行赔偿,那也应该是在修改游戏规则之后,公募基金再有清盘行为的,要对持有人再进行赔偿。”该人士坦言,如果此次赔偿了,那后面投资者再买基金的时候,就会不再慎重,心里会有“反正亏了会赔”的想法。

  有基金持有人表示,新基金发行之时,基金公司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持有几年之后,突然告知不玩了,“这不是耍我们吗”,“你主动不玩,是不是这么多年收的管理费也应该退还给我”?

  也有基金持有人比较理性。一位姓马的基金持有人表示,这个时候基金公司宣布清盘,也可以看出基金公司的坦诚,总比一直亏损而耗着强。马先生同时认为,“其他长期亏损的权益类基金也没必要死扛着,做不好就清盘,这不是什么丢面子又失里子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则指出,如果基金持有人不同意产品亏损的状况下清盘,可以在表决中否决,最终选择权其实还是在持有人手中。

  但是这一权利同样存在不确定性。记者了解到,7月5日,清水源曾就是否变更某基金合同、该基金是否继续运作等情况征求投资者意见。某位该基金持有人认为,已经巨额亏损了,表示接受合同变更,希望基金继续运作。但是,7月8日上述持有人却被告知,由于部分基金持有人不同意,合同变更无效,其购买的基金仍被强行清盘。

  分析人士认为,部分基金清盘是行业走向新陈代谢的“健康之路”,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开好持有人大会,提供多样化选择。基金公司应重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尽量尊重各类投资者的意愿,并做好投资者教育,是基金业处理清盘问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