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结束前三分之一旅程之际,公募基金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权益类基金的平均回报趋于转正;债券型基金的赚钱效应有所减弱;配置类产品的表现中规中矩;平衡类产品则渐露头角。
希望在酝酿之中,基金经理乐看后市。“我们对全年取得正收益很有信心,随着赚钱效应的逐渐显现,投资者的信任会慢慢回归。”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权益类基金业绩平淡
平衡型产品表现突出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全市场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回报分别为-2.06%和-1.78%,指数型股票基金表现相对较好,平均回报为-1.19%。
权益类基金平淡的业绩数据背后,隐藏了许多市场的波动和情绪。回顾今年前四个月,1月的持续下跌和2月的强势反弹形成鲜明对比,曾经在最低点平均亏损16%的权益类基金凭借逆势加仓,有相当一部分成功修复了净值。
具体来看,截至4月26日,有42.7%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实现了正收益,近20只产品回报超过20%。从业绩排名居前的产品类型来看,数字经济、资源等主题表现较优,如惠升领先优选、东财数字经济、景顺长城周期优选、大摩数字经济等。净值涨幅居前的多为规模10亿元以下的中小基金,受限于“船大难掉头”,百亿元规模以上的大基金业绩表现相对落后,其中银华富裕主题净值上涨了12.63%,易方达消费行业、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华商新趋势优选、易方达蓝筹精选分别上涨8.74%、6.72%、6.70%和5.37%,其余产品则跌多涨少。
相较于权益类产品的“放手一搏”,债券型基金表现相对较好。同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全市场中长期纯债基金和短期纯债基金在近期遭遇快速回调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平均回报仍达1.61%和1.23%;受权益类资产波动的影响,二级债基平均回报仅为1.17%;以公募“固收+”和FOF类产品为代表的配置类产品,今年以来平均回报分别为1.36%和-0.82%,表现中规中矩;平衡混合型基金表现突出,今年以来平均回报达到2.95%。
发行市场偏冷
债基占据主导地位
在业绩表现“乍暖还寒”的情况下,新基金发行市场仍呈现“股弱债强”态势。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以基金成立日为口径,今年以来新基金合计发行395只。从结构上来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占比19.5%,债券型基金占比高达77.67%。
“今年以来权益类新基金发行比较困难,只能持续营销老产品。”不止一家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这样告诉记者。与之相比,债券型基金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比较好销。
“我们上半年的发行重心放在债券型基金上。”沪上某中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就算权益类基金业绩一时上不去,只要规模不往下掉就行。”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反弹,基金公司尝试着在权益领域有所突破,ETF便是一个重要抓手。从正在发行的基金和等待发行的基金来看,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比均在20%以上。从主题来看,港股互联网、芯片、油气、汽车、机器人、黄金、通信等依然是热门题材,各家基金公司强化被动投资以及跟上市场热点的意图十分明显。
基金经理乐看后市
多条主线蓄势待发
大多数基金经理对后市表示乐观,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展望后市,华夏基金认为,首先,经济稳步复苏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汽车、机械、医药、通信、家电等板块2023年与2024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保持增长态势,叠加一季度GDP超预期,当前权益市场非常有吸引力。其次,许多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看好中小盘成长股、红利、有色、恒生科技等资产。
“当前A股整体估值处于低位,部分绩优上市公司具备相当的吸引力。”泓德基金基金经理季宇表示,目前主要关注两个方向:一是在新的宏观背景下仍然能够实现稳健增长的公司,如在海外市场建立较强竞争优势的公司;二是顺周期行业的优质公司,虽然基本面处于左侧,但在考虑增长和分红之后,个位数的市盈率估值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