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在迅猛发展的势头下,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持续受到机构投资者青睐,且投资者来源日趋多样化。截至3月27日,现身股票、债券和黄金这三类热门ETF的机构投资者,已不只是传统的券商、保险等机构,还有内外资私募和高校基金会等机构。证券时报记者发现,在各类新近入局的机构中,此前并不活跃的基金会受到业内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各类机构持续购买ETF,相当于对ETF投资价值投出“同意票”,它们的共同目的在于通过高流动性的ETF分散组合风险,提升投资效率。
多路机构
竞逐三大ETF
机构投资者日趋青睐ETF的现象,在近期热门品种上得到充分体现。比如,3月28日开始上市交易的博时上证30年期国债ETF,首募规模高达48.12亿元,有效认购户数为3986户。该基金的上市公告书显示,这些份额中的78.96%为机构投资者持有,且前十名持有人均为机构投资者。而在往常,经常有个人投资者跻身前十。
不仅如此,ETF投资者的类型越来越多元化。比如,近期刚上市的首批中证A50ETF产品中,除了传统的险资,还出现了高校基金会、私募基金等机构身影。在工银瑞信中证A50ETF和银华中证A50ETF披露的前十名持有人中,均出现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该基金会分别认购1000万份和1000.02万份,在两只基金的前十名持有人中分别位列第三位和第九位。此外,华宝中证A50ETF前十名持有人中,也出现了险资和知名私募身影,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万能-个人万能、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分红-个人分红合计持有份额超过1.3亿份,玄元私募旗下的玄元科新149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则买入了5000.24万份。易方达中证A50ETF前十名基金份额持有人中则有广发证券、循远安心金选十六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安联人寿保险等机构。
除上述热门股债ETF外,同样热门的黄金ETF近年来还出现了知名外资桥水的身影。博时黄金ETF、易方达黄金ETF、华安黄金ETF三只产品最新披露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显示,桥水中国均跻身前十大持有人名单。
记者梳理发现,桥水早在2022年上半年就开始建仓易方达黄金ETF。该基金2022年半年报显示,桥水中国旗下的桥水全天候增强型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号、二号、三号均跻身前十大持有人之列,合计持有份额占比接近4%。到了2023年中,桥水这三只基金分别位列前十大持有人第一、第三、第四位,合计持有份额占比逼近5%。
背后有着共同目的
ETF作为重要的大类配置产品,一直以来都是机构投资者关注的对象。但在此前,购买ETF的机构投资者以券商、银行等传统大型机构居多。而自2023年下半年至今,在新一轮ETF热潮中机构投资者的身份持续多元化。从上述梳理来看,主要是内外资私募和日常活跃度相对不高的基金会等机构。但无论是哪类机构,购买ETF这一行为背后均有着共同动机。
北京某私募人士对记者分析,私募机构买ETF主要是出于分散组合风险考虑,尤其是宽基ETF能使投资组合多样化,且ETF流动性好,比股票管理成本低,“就我所了解情况来看,国内不少私募买ETF,瞄准的主要是行业贝塔收益,即在对行业不够了解的情况下获取最低风险收益,这些ETF既包括A股市场,也包括纳斯达克、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公募人士也持有类似观点。某中小公募高管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基金会还是外资私募,这些机构选择通过ETF进入A股,均是对ETF投出的同意票。这意味着,ETF在快速发展之下,投资效率和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
首先是投资效率。该公募人士认为,机构资金特别是桥水这类大体量的外资机构的投资范围较广,如果要从5000多只股票中挑选标的去逐个研究、下单,是费时费力的,还要受到冲击成本等因素制约。购买流动性好的ETF产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具有较好的隐蔽性。
其次是投资价值。该公募人士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市场ETF规模已突破了2万亿元,且出现了单只规模超2000亿元的大规模品种。不仅如此,包括汇金公司在内的“国家队”,通过购买ETF也引导着越来越多资金流入ETF,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循环。“某些ETF的中短期价格走势突出,机构投资者会倾向于当作交易工具来使用;但如果是中长期趋势较为突出,则会倾向于当作长期配置工具。”该公募人士说。
慈善基金也日趋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慈善基金会此前并不是资本市场的活跃角色。但近期在购买ETF的同时,还受到了监管、公募等相关主体的持续关注。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长期资金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指出,长期资金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公益慈善资金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股权创投基金的配置比例。这是公益慈善基金首次作为股权创投基金的长期资金被监管层提出。
此外,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近日公开发表的《发挥公募基金力量 助力慈善资产管理》的文章显示,截至2023年末,9711家基金会净资产总量已超过200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单个慈善组织的慈善资产规模仍普遍较小,呈现微型化发展态势。数量较少的知名大型基金会发展迅速,例如北大、清华等高校基金会;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基金会面临投资参与率低、投资收益不佳等困境。
基于此,近年来慈善基金会已通过与公募基金合作,以达到资产增值保值目标,购买ETF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比如,汇添富基金等相关机构于2022年牵头启动了“基业上善”项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举办三期专题培训,累计参训公益基金会达87家,合计管理的慈善资产规模总计超过148亿元。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显示,慈善组织开展的投资活动,既包括直接购买基金等资产管理产品,也包括将财产委托给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机构进行投资。
从目前披露的少量案例来看,FOF(基金中的基金)和ETF等公募产品,均是慈善基金会的投资选择。以华夏人慈善基金会为例,根据该机构在2023年披露的2022年工作报告,该机构2022年投资收入为58.75万元,较2021年投资收益454.17万元有所下降。该报告显示,因证券市场波动较大,为实现自有资金保值增值,同意在适当时机就持有的基金产品进行调仓,相关产品除了部分货币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外,还有华夏养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华夏创成长ETF联接等产品,这些产品的总申购额不超过4000万元。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