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违规典型案例公布。12月4日,上海证监局联合上海金融法院选编10件涉私募基金典型案例发布。具体来看,公布了上海金融法院近年来审理的5件典型私募基金案例以及上海证监局近年来稽查或行政处罚的5件典型行政违法案例,其中后者的相关案例涉及15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及12名相关责任人员。其中包含未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挪用私募基金财产以及“伪私募”等多方面问题。
12月4日,另一重磅监管声音发布,同样涉及私募监管。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表示坚决消除监管真空。加强监管协同,依法将各类证券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严厉打击“伪私募”等。
严监管态势下,四季度以来,中国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纷纷“出手”,共计发布66张罚单,点名多家私募机构的业务违规问题,其中不乏冠军私募以及百亿规模私募。12月1日,深圳证监局发布公告指出深圳建泓时代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建泓时代”)的“多宗罪”。
具体来看,包括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资交易,存在未履行谨慎勤勉义务的情形;向个别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不相匹配的投资者推介销售私募基金;未按照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可能影响其合法权益的重大信息;未妥善留存部分私募基金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材料等。对公司及公司法定代表人陈志辉、总经理李晓东、基金经理赵媛媛出具警示函。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建泓时代成立于2015年5月,目前管理规模在0-5亿元区间。2020年深圳建泓时代曾因旗下产品获得私募股票策略冠军而受到市场关注。
此外,四季度以来,多地证监局还出现一次性处罚多家机构的情况。11月末,西藏证监局相继对硕兴资产管理、禹泽投资、博信股权投资以及百亿私募凰朝投资采取责令改正措施。
11月2日,云南证监局则一连发布6则行政监管措施公告,其中5家私募——云南工投维骐、云南工投维丰、云南惠众、云南云投、云南惠涌均存在挪用基金财产的违规行为。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整体来看,未按照中基协规定及时更新管理人的有关信息、未及时备案、未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等情形在私募罚单事由中频频出现,已成为私募违规“重灾区”。
从处罚结果看,上述私募较多被采取警示函,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不过也有私募被监管罚款,11月10日,河北宝骏老工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因管理未备案基金产品、混同基金财产而被河北证监局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罚款。
国内咨询机构Co-Found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私募领域强监管的具体意义在于,通过规范私募机构的运作,提高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权益,防止市场乱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对于违规的私募机构,强监管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其规范运作,避免风险扩散,保护投资者利益。
上述强监管态势下,年内有多家私募机构“退场”。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年内共有2425家私募注销,较2022年同期的2113家同比增长14.77%。回顾开年之际,仅1月20日中基协就披露了1449家私募的注销信息,其中,协会注销达1444家、私募主动注销5家。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解读称,私募注销数增长可能意味着监管成效显著,市场环境正在净化。对于那些不合规、运作不规范的私募机构,监管机构采取了严格的退出机制,提高私募行业的门槛,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优胜劣汰。
“当前,私募行业正在经历一次大的洗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警示和提醒。总体而言,为提升整体业务的合规性,私募还应确保自身各项业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主动履行管理人备案、信息更新等义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基金运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确保投资者了解所投资产品的风险。最后,为保证长期运作,私募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满足投资者需求。”付建表示。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