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至今(2021.7.1-2023.9.30),医药指数下跌37%。从过去五年的医药指数PE/PB上看,医药板块已基本处于历史的中低位置。虽然过去两年多医药指数整体呈现震荡下跌的态势,但从医药细分板块的角度来看,医药板块呈现出了较多的细分板块结构性投资机会,比如2022年末的新冠医药产业链和2023年上半年的中药板块与创新药板块等等。
关于药品集采方面,个人认为药品集采对医药资本市场的压制程度已较高程度地进行了边际弱化。国家医疗保障局计划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450种,其中省级集采药品应达到130种,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均应有所覆盖;计划到202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达500个以上。目前药品集采对相关药品企业业绩端的压力已基本得到释放,目前不少仿制药企业的大部分品种均已完成全国集采,考虑到目前全国集采续约基本没有再次降价,可以认为仿制药赛道基本处于利空出尽的状态,相关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在逐渐恢复到再次增长的状态。
除此以外,DRG/DIP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也已进入中期,从目前各地实践来看,不同统筹区的实施范围、计算方式、结算规则等执行细节各具特色,且处于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中。
目前,我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正逐渐从快速仿制型创新的阶段,逐渐走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阶段。随着未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国内的主流产品会从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的状态走向全球市场。同时,目前的集采政策也在“倒逼”企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站在当前时点,个人比较看好医药板块中的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赛道、消费医疗赛道与药品赛道中的中药及仿制药板块。
创新药板块正在经历从fast-follow(快速仿制)向差异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政策层面,创新依旧是永恒的主题,从支付端到审评端的政策变化都可以看到政策对于差异化创新的鼓励和相关导向。在医保方面,2022年医保谈判规则中首次提出了简易续约规则,对于独家产品且协议期医保基金实际支出未超过预估值200%、且预计未来的预算增幅合理的产品进行简易续约,根据实际支出超过预估值的比例进行梯度价格下调,在新规则下,差异化创新的产品往往可能有机会获得更大的议价空间。
除此以外,大量优质的国内创新药企都处于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关键阶段,陆续有国内头部创新药企实现产品的licence-out(海外授权),亦将其估值逻辑从国内市场拓展到了全球市场。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内需依旧强劲,药械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医疗器械中的设备板块而言,在PET-CT、软镜、硬镜等极具高技术壁垒的产品领域,国产化率仍不足10%,具有极大提升空间。竞争能力出众的国产企业则在积极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努力从细分领域龙头向平台型公司迈进,与制药企业类似,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产品与新业务板块,寻求公司成长的下一个亮点,国产龙头有望实现强者恒强。
在老龄化与消费升级趋势下,中国消费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具有相对确定性,高质量、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体系需要社会办医的参与补充。医疗服务在我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民营医疗机构是公立医疗机构有力的补充。在过去两年里,医疗机构受到客流管控导致业绩波动,以及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集采及DRG推广等政策的影响,消费医疗板块估值持续回调。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消费医疗板块业绩或将逐步得到验证,相关政策的影响或许逐渐明晰,我们维持对消费医疗板块的长期看好。
在过去两年里,虽然中药板块整体有不小的涨幅,但目前其市盈率与PEG仍整体处于医药板块的中低位置。近两年,国家医疗保障局等相关机构出台了大量的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利好政策,比如医保报销方面和中药新药审批方面都有着不少的利好政策,叠加相关重要企业在2021年之后也确实有着不错的业绩表现,使得中药板块在2021年7月之后成为表现相对较好的医药细分板块。从相对估值角度看,对比中药板块与大消费板块当前估值,中药板块中仍能找出不少有性价比的个股。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长坡厚雪的行业,从中长期维度看,当前或许会是配置医药板块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点。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