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行情动荡下,公募行业频繁出现人才回流现象。近日,此前“奔私”的基金经理孙建波加盟北方某中小公募、从宝盈基金离职的基金经理李健伟加盟华西基金、还有此前担任私募高管的孙晔伟出任长安基金总经理。业内分析认为,私募基金近年整体业绩下行是优秀人才回流公募的直接原因。和私募相比,公募基金的精细化分工运作更能让基金经理专注于投资。
不过,从私募回到公募,这些人才仍面临诸多挑战,能否重续辉煌仍有悬念。有分析认为,这几年资管行业生态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回流到公募的人才需摈弃个人英雄主义,真正嵌入到团队化打法中来,才有可能重新立足。
股基冠军重回公募
近期回流公募的各路人才,此前都有过公募从业经历,甚至还有过辉煌的历史投资业绩。
比如,出任华西基金研究部总监的李健伟,曾在宝盈基金担任过研究员、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权益投资部基金经理等职位。公开数据显示,他在宝盈基金管理基金的时间大约是在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管理的基金最高回报率接近145%。2021年12月李健伟从宝盈基金离职,阔别两年后重新回到公募行业。
和李健伟相比,孙建波阔别公募的时间已有10年,但他丰富的从业经历和亮眼投资业绩,依然被市场乐道。公开资料显示,孙建波早在1998年就进入了金融机构,从业横跨信托和基金领域。早期,孙建波先后在中信基金(现华夏基金)和华商基金担任过投研工作。Wind数据显示,孙建波的华商盛世成长2009年年度收益达106.80%,位居同类产品第六;2010年年度收益率为37.77%,获得2010年股票基金冠军。2013年孙建波加入景林资产,任合伙人、基金经理,2017年3月创立乾和投资。记者从业内获悉,孙建波此次回归公募,将担任基金公司高管,负责权益投研工作。
上述案例实际上并不少见,即便是“现役”的公募基金经理当中。比如,富国基金基金经理于洋于2015年11月加入富国基金,2020年6月离开富国基金后加入钦沐资产。但在2021年10月于洋退出了钦沐资产持股,随后于当年底重新回到富国基金。
另外,睿远基金基金经理赵枫早年有过鹏华基金、融通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公募从业经历,2014年参与筹建私募基金兴聚投资,但后于2019年回归公募加入睿远基金。被称为“基金诗人”的徐彦,早于2007年就加入大成基金,后于2018年10月加入正心谷创新资本,但很快在2019年8月重回公募,加盟老东家大成基金。另外,孙晔伟近日出任长安基金总经理和李道滨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等现象,均是人才回流公募的代表性案例。
私募平台面临诸多压力
优秀人才回流公募,是大资管行业变革之下对比选择的结果。
“此前奔私的基金经理选择回归公募,最直接的原因是近年私募基金整体业绩下行。”某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这几年市场大环境不好,很多私募产品业绩出现下降甚至存在清盘风险,规模也出现大幅缩水,发生了客户赎回现象。私募行业不景气背景下,出现了人才回流公募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行情动荡下,公募基金的工作会更为稳定”。
对于人才回流,一位公募基金前高管对记者分析了三方面原因:一是权益产品持续两年亏钱,让很多策略单一的私募机构在新发和老产品留存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跟公募全产品系相比,私募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弱;二是很多“奔私”的明星只是光环个体,脱离了平台支撑和团队协作,做超额收益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投研、市场和IT系统持续投入方面,公募相对会更有优势;三是私募老板多是投研出身,投资能力强,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营销和公司经营方面的短板会暴露出来,容易碰到天花板。
另外,还有市场人士表示,这几年私募监管成本在不断提升,日常沟通、信息报送等都要花不少时间,使得私募投资管理人分身乏术。在公司运营管理向公募看齐趋势下,不少人选择重新回到公募。于洋此前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就提及,创立私募基金以来运营事务占据了不少精力,无法专注于单纯的投资工作。另外,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有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在酝酿离职事情,从公司内部了解来看,基金经理的下一站仍倾向留在公募行业。
个人英雄主义已没落
从私募到公募,甚至整个资管行业,近年来业态都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些变化在倒逼投资人做出调整,除了流向更有发展前景的公募行业外,他们很可能还需要对过往多年长期以来的投资思维做出改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摈弃个人英雄主义,真正嵌入到团队化打法中来。
某公募投研人士对记者表示,这几年市场见证了赛道投资和明星基金经理的兴起和衰落,资管行业对此一直在进行反思。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了银行理财,成了资管行业“领头羊”,且持续吸引着私募等其他领域的人才加入。这些人回流到公募后,如何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能,既是个人也是基金公司接下来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前述资管机构投研人士具体说到,随着资管行业进入数字化和团队运作发展阶段,靠个人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已逐渐没落。同时,在资管行业变革之下,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绝对收益,这对基金投资的回撤控制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到这点,必须要用团队智慧和科技赋能等手段来进行真正的多资产配置。
“他们即便回到公募基金行业,也未必就能做得更好。”该资管机构投研人士认为,一方面,这些人多在私募领域做出过亮眼业绩,但依然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即是押注单一资产加杠杆博取高收益。如果他们回到公募后不进行管理思路转变,依然坚持“个人很厉害”的想法,未来的路很可能会走得比较艰难;另一方面,资管业已进入到数字化和团队化发展阶段,整个资管投资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募基金整体发展能否跟上依然是个问题。
“例如,近年来公募基金对美股、港股等市场的研究依然比较粗糙,对海外产业、对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等方面的认知仍不足,对真正的团队协作和科技助力不够重视。如果这些情况不改变,他们招来的优秀人才,未必能干得好。”上述资管机构投研人士说。
(责任编辑: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