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总值达约6.5万亿元人民币的外资巨头全资公募基金公司——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罗德基金”)正在“快马加鞭”布局中国业务。
8月23日,《证券日报》记者从证监会官网了解到,施罗德基金上报了一只名为施罗德恒享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募基金产品,目前处于“接受材料”状态。
这意味着,施罗德基金选择了债券型基金作为其开启中国公募业务的首只产品。施罗德基金总经理张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加足马力为后续产品发行和业务发展投入大量资源。”
施罗德基金首只公募基金
“锚定”债券型基金
施罗德基金已向证监会正式上报了一只债券型基金产品,这是其在内地上报的首只公募基金产品,目前进度处于接收材料的阶段。
目前,公募基金常规产品实施分类注册机制,即便是未纳入快速注册机制的常规债权类基金审批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超过35天。这意味着,施罗德基金在内地的首只公募基金距离面世将进入“读秒”阶段。
施罗德基金是中国新设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第4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于今年6月份取得了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其全资持股股东施罗德投资集团来自英国,是一家有超过两个世纪历史的国际顶级资产管理公司,目前资产管理总值达约6.74万亿元人民币,集团业务遍布英国等全球市场,涵盖了股票、固定收益、多资产及另类资产等多类别投资。
那么,施罗德基金为何在布局中国公募市场时未按先发优势进行常规布局,而最终选择债券型基金为其首只公募基金产品呢?
张兰表示:“目前我们正积极准备第一只公募基金的发行,我们基于前期对本地市场的研究,结合当前市场情绪,以及本地投资者风险偏好等,以终端投资者当下的真实投资诉求为出发点,完成了相关产品的设计。”
对于目前施罗德基金投资团队配置等进度情况,张兰透露:“首先是人才,人才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我们集团很多投资研究、业务、中后台以及管理人员在施罗德集团服务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本人也在施罗德集团服务很多年。我们已为施罗德基金招聘了大量人才,组建了一支具备丰富本土经验、国际视野的人才团队。其中,高管层均具丰富的公募或资管行业经验。后续随着公司业务的开展,我们将不断加大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
除了筹备首只公募基金,施罗德基金的组织架构和各类业务团队也正在搭建。记者翻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信息了解到,截至8月23日,施罗德基金已有39名员工,其中31名员工具备基金从业资格,最为关注的投研领域有不少业内熟悉的身影,例如,此前在长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任主管投资业务的副总经理,并兼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安昀,目前就任施罗德基金首席投资官。
在产品布局方面,张兰进一步对记者表示:“我们的产品布局将比较全面,在稳健推进股票和债券类产品的基础上,我们将积极引入施罗德集团全球领先的多资产投资框架,构建本地自上而下、结构化的动态资产配置能力。我们认为在大财富管理的时代下,多样化回报机会和风险分散对投资者的重要性,未来我们计划通过对大类资产的定性定量研究和投资框架,针对客户不同的投资需求,推出覆盖高、中、低风险,以及不同收益目标的丰富的产品线。”
另据施罗德基金相关人士透露,施罗德基金正在搭建适合本地客户的投教和知识分享体系。
“外商系”基金产品数量
稳步增长
事实上,随着国内金融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继2020年8月份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率先斩获首张国内外商独资公募牌照后,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基金市场。
尤其是进入2023年,据记者了解,施罗德基金和联博基金在这一年通过外资新设公募基金的方式获批成立,上投摩根、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也在年内通过股权变更的方式,从合资基金公司转变为外资基金公司。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已达8家,分别为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宏利基金管理、摩根资产管理和摩根士丹利基金,前5家为外资新设公募基金,后3家为中外合资公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转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第9家外商独资公募也在路上。今年3月份,安联集团旗下安联投资递交了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审批申请,目前上述申请处于受理状态。
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的不断扩容促使“外商系”基金产品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8月23日,上述8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产品合计达到343只(不同份额产品分开计算)。
事实上,上述诸多国际资本巨头加速在华布局公募基金市场,是基于对中国资产及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看好。
“我们可以看到,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需求正在增加。”施罗德基金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面临的机遇非常重要,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人均养老金储蓄率较低和整体储蓄率较高的挑战。因此,从全球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人口趋势使中国成为一个非常具吸引力的市场并已成为我们加快中国布局的最大驱动力。”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对记者表示:“我们认为随着经济衰退风险的消退,股市的前景已经有所改善。然而,由于估值仍然高企,投资者可以考虑关注股市滞涨板块。同时,我们仍看好固定收益,尤其是优质债券。”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