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银行 > 银行要闻 > 正文

字号:  

银行业如何摆脱业绩失速困局

  • 发布时间:2015-12-21 08:54: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孟凡霞 程维妙  责任编辑:刘波

  即将过去的2015年,令银行业颇为惆怅。利率市场化提速,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让银行以往的利差垄断空间荡然无存;实体经济周期性下行,坏账率不断攀升,银行资产质量承压;迅速崛起的互联网金融瓜分走银行零售、理财等业务,倒逼金融界的“老大哥”转型。面对三大冲击,银行业昔日头顶的光环有些黯然失色。2016年来临,银行业将如何转变和应对,重现往日风采?

  一降一增行业入冬

  如果说商业银行频繁出现的员工离职、降薪等问题尚存在各种不同因素,不能代表银行业整体情况,那么各家银行“心酸”的财报数据,就成为了银行业入冬的直接信号。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疲软状态,资产质量进一步下滑和利率市场化导致的盈利能力减弱正弥漫整个银行业。

  三季报数据显示,16家境内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已放缓至2.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7%。与之相应的则是不良资产率的快速提升,两个指标的一降一升,被认为是银行业入冬的信号。四大国有行甚至已经进入“零时代”, 中国银行 在中报发布时净利润增速还可达到1.69%,三季报时已滑落至0.79%,而工行、农行、建行净利增速分别为0.65%、0.57%、0.73%。8家股份制银行中,仅有 平安银行 一家净利同比增速超过10%,达13.04%。其余个位数的净利增速中,达到5%的为4家,3家股份制银行业绩增长不足5%,最低仅为2%。

  不良贷款的压力则让业内更加担忧。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接近2014年全年的增量。除 宁波银行 外,其余15家上市银行不良率较2014年末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其中,招行、农行、 兴业银行 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招行三季度不良率较去年末上升了0.49个百分点;农行不良率较去年末上升了0.48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上升了0.47个百分点。此外,农行截至三季度末不良率最高,为2.02%,也是惟一一家不良率攀升至2%以上的上市银行。

  纵观2015年银行业发展脉络不难看出,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存贷业务盈利能力减弱、经济下行引发的不良贷款提升,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困难因素。互联网金融的侵袭则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考验。未来银行业该如何应对,重塑黄金时代?

  被迫的多元化

  央行在今年的五次降息降准,让2015年坐实了“双降之年”的称号。相比市场更为关注的双降,实际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才真正触及了商业银行生存之道的关键。

  10月24日,央行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另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这标志着历经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基本完成,也意味着银行一直以来依靠存贷息差、“躺着赚钱”的日子宣告结束。

  然而,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盈利点依然在利息收入,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70%-80%,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让商业银行面临极大的挑战。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室主任曾刚预计,未来短期内息差浮动不大,会在比较低的水平维持,银行传统的利润增长空间仍将呈缩小状态。因此,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成为摆在各大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

  在对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探求中,“拓展非息差收入”是业内人士提出的一个普遍建议。曾刚表示,不少银行已尝试性地推出新兴业务,转型为综合化经营,比如申请拿私募基金牌照等拓展银行的业务范围。此外,好规划分析师张静静表示,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正在极力谋求转型,比如拓展境外业务、发展国际市场,以及其他非存贷利差业务。

  由此看来,银行可以试着脱离仅凭“吃息差”来实现利润增长。业内人士同时指出,消除了息差这一利润增长点的利率市场化也并不是洪水猛兽。张静静表示,中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有20年的历史,尽管在2010年二次汇改之后有所加速,但整体推进速度并不快,因此银行层面是有足够时间去消化这些负面冲击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即便是存贷息差收入,也并非仅关注利差本身,信用派生能力和风控能力也非常重要。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提升上述两方面能力,而不仅仅专注于无风险业务。因此国家出台了存款保险制度。”张静静说道。

  甩卖不良

  除了利润增速下滑,雪上加霜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正在悄然恶化和逐渐蔓延。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在2011年底卸任前曾预测,以当时银行业的体量,不良贷款翻番,不良贷款率达到2%左右,是个正常、可接受的水平。四年过后,多家银行已朝着这一“正常、可接受水平”靠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5000多亿元;不良率为2.07%,比年初增加0.43个百分点。

  不良率的攀升源起何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下行,企业业绩下降,还本付息能力减弱。曾刚反推表示,从目前不良率来看,与传统制造业关联最大,如钢铁、大宗商品等行业,这些行业周期性较强,目前处于过剩产能出清阶段,也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周期性下行。

  之所以称之为“周期性下行”,是因为经济增速换挡的状态不会一直维持。曾刚表示,预计这个阶段会持续1-2年,而后经济会重新回暖,银行不良率的小幅上升现象也会终止。

  不良率终结有期,对银行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事实上,银行对资产质量的保全攻坚战也已打响。一位工行的信贷人士介绍,很早之前,就有银行推出借新还旧、延长还款期、贷款重组、增加其他担保等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也有银行减免客户贷款利息以收回贷款本金,盘活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

  在技术建设上,各大行也都积极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拓宽风险化解渠道。建行在季报中表示,今年以来,该行推动授信专业化建设,实施评估转型,在一级分行建设集中放款中心等;工行则表示正积极完善大数据风险监控体系及上下协同风险处置机制,有序实施潜在风险的转化和安全加固。曾刚总结道,“银行需要做的就是优化资产结构,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以及夯实资本金”。

  互联网扮演拯救者

  如果说,息差收窄和坏账飙升促使银行业对传统的利润增长模式转型和资产质量调整,那么,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则反推身为传统金融老大的银行不得不加入新生的互联网基因。

  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金融产品异彩纷呈,例如腾讯微众银行、阿里网商银行的线上贷款以及高收益理财产品等,让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威胁。

  银行业开始效仿互联网金融的一些特性。 招商银行、浙商银行、 中信银行 等多家银行紧追互联网金融的低费率,陆续推出“网银转账免费”的政策,进入转账免费时代的银行越来越多。

  从政策上来看,对于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监管层也释放更为积极的信号。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公开表示,应该按照双向准入原则,允许银行通过子公司或者其他投资方式进行突围。可以考虑允许银行设立或者参与互联网金融子公司,从事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甚至电子商务等业务。业内人士认为,姚余栋的此番讲话,意味着监管层对于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首肯态度。

  不过,在另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的根基牢固,互联网金融还不足以撼动其地位。曾刚表示,互联网金融更多地改变了客户的行为模式,直接从银行手里抢走的市场并不算多。且未来客户的行为模式还会有很多种,不能一言概之。

  与曾刚持有同样观点,张静静表示,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情况来看,P2P等银行以外的金融借贷行为并没有令银行业遭遇冲击,只是加速了银行业业务转型以及风控能力的提升。且无论从专业层面、信誉层面还是资源层面,银行业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未来不排除银行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强强联合。

  “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讲,首先要保持现有的专业、信誉和资源层面的优势;其次就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银行业与互联网巨头之间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争取成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淘汰关系。”张静静说道。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