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提前终止旗下的理财产品。《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相关信息了解到,今年以来已有2000余只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
业内人士认为,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的原因很多,比如,业绩不达预期、规模严重缩水、存在合规风险、理财产品设置了终止条款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可能会成为常态化现象,对于业绩表现不佳、净值波动大、管理规模小的产品而言,提前终止属于正常现象。不过,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模式下,除了提前终止外,银行理财子公司更应从根本上“下手”,提高自身投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已将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
另外,近期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中,大多为固收类产品,从风险等级来看,以R2、R3级为主。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公告中均有所提及。记者梳理相关公告后发现,提前终止的原因主要为考虑到“市场环境”和“收益情况”,为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做出的审慎决定。
谈及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现象,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产品存续规模接近零,空壳运作一段时间后很可能提前终止;二是在产品存续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净值波动较大,未达到业绩基准且差距过大,引发客诉和分行抵制,导致大规模赎回情况发生,则很有可能提前终止;三是一些产品是私募定制,如果客户不想继续投资,也会主动要求终止运作;四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设置了终止条款。
另外,及时终止个别理财产品,有益于理财机构保持经营质效。在杜阳看来,随着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推进,部分业绩表现较弱、净值波动较大、管理规模较小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属于正常现象。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当理财产品存在运营不当等问题时,通过合理程序退出市场也是提升理财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环节。
机构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除了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外,银行理财子公司更应从根本上“下手”,提高投研体系的建设,在努力保障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净值波动,以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才能够在理财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记者表示,在理财产品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想留住客户,拓展客户,首要是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强化对金融市场的驾驭和把握,优化自身的经营策略。其次是在主打固收类产品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产品的品牌化、特色化创新,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稳步推进投资资产的多元化。第三是持续强化净值管理,强化运营管理的精细化。
杜阳则认为,整体来看,未来银行理财机构经营能力建设仍需聚焦于提升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优化理财产品的投研思维,要建立完善风控流程。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加强对赎回风险的压力测试,做好期限管理,避免出现流动性紧缺的情况。
“除了提高自身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外,还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合理引导投资者预期。”明明表示。
(责任编辑: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