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交上来的作文,我也很难分辨出是他们自己写的,还是AI写的。”3月30日,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希明出席第八届君子养成大会时,提出了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在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市写作协会、上海市语文学会、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主办,上海青浦未来教育研究院协办的君子养成大会上,众多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展开探讨。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说:“AI时代,语文教育面临着一场革命。”人的一生需要大量的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智力就是阅读能力”。然而,AI人工智能的阅读量、阅读能力却能达到人类的无数倍。AI甚至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自学,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叠加、整合、运用、提炼,已经进化到有超强的自学能力,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今天的语文课堂如果仅满足于用僵化的知识“填喂”学生,无异于南辕北辙。
面对AI,语文教育的尊严何在?在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希明看来,AI可以为学生给出完备的、甚至超越教师水平的答案,但是永远都不能够代替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情感和思维的体验。语文具有工具性,也具有人文性,虽然语文的工具性是人工智能可以达到的,但是作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的人文性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学生从语文课堂上所获得的温情,是人工智能永远不可替代的。在未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定是越来越重要的。”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在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樊阳看来,应该打开“语文”这扇门,带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开展读书小组讨论、走进山川名胜场馆社区。融“读探行思创”为一体,注重知行合一的行读课程是樊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读书。”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认为,语文课堂重在传授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扎实语文根基,进行独立的思考。
(责任编辑:谭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