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医药 > 前线评论 > 正文

字号:  

人民时评:控烟,如何不只是“纸上最严”

  • 发布时间:2015-06-01 10:13:2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君平  责任编辑:朱苑桢

  “带顶儿”的地儿不能吸,“露天人密”也不能吸。6月1日,在第二十八个世界无烟日的第二天,号称“史上最严”的控烟条例在北京正式实施。世界卫生组织评价:北京控烟条例在无烟环境方面,是“最符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精神的立法”。

  公共场所禁烟,民之所愿。调查显示,当前北京成人吸烟率为23.4%,成人吸烟者约419万,深受二手烟毒害的有1000多万人。全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占世界吸烟总人数近30%,约有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为此,国务院法制办2014年11月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可谓中国控烟工作的巨大进步,也是中国控烟迎来“最好时代”的重要标志。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全国性无烟法规实施探路。近年来,“史上最严”的禁令并不罕有,各地陆续出台地方控烟条例,可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变成了仅仅是“纸上最严”。人们关心的是,北京的“最严”模式能否执行到实处,复制到全国?

  公共场所能否有效禁烟,立法、执法、守法一个环节也不能少。无烟立法本是公共场所禁烟的一记“重拳”,但过去由于立法与执法上的双重缺陷,结果往往变成“空拳”:在立法上,法律规定刚性不足,原则性与宣传性内容较多,实际可操作性不足;在执法上,执法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执行,执法手段太软,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几个部门掐不灭一支烟”。而且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的“瘾君子”到处流动,等到执法人员赶到,早已是“灰飞烟灭”了。

  北京此次控烟,实行“政府管理、单位负责、个人守法、社会监督”的原则。其中,“单位负责”有望成为一大利器,从监督流动的烟民改为监督固定的单位,强化法人的主体责任地位,控烟不力的单位将被惩戒。另一方面,控烟不能光靠传统“盯”“管”“跟”。条例提出,管理者可以利用烟雾报警、浓度监测、视频图像采集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禁烟场所的管理。而条例引起各方关注,也正可让更多人认识到吸烟和吸二手烟的危害,是转变中国“烟文化”的好契机。

  牵一“法”而动全身。控烟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条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六项控烟措施包括:监测烟草使用与预防政策;保护人们免受烟草烟雾危害;提供戒烟帮助;警示烟草危害;确保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提高烟税。其中任何一项成为短板,都会影响整个控烟工作的进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在我国,控烟老大难的局面正在慢慢改变:20年首次修订广告法,禁止烟草广告;6年来首度调整烟草消费税,实现税价联动……不过,让各项控烟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依然任重道远。

  “点燃卷烟的一刹那,你也点燃了死亡的导火索。”据研究,吸烟者人均期望寿命也要比总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短15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概念,而烟草已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由世界上最大烟草生产、消费国,转变为世界上最积极控烟国,才能助力打造健康中国。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