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产经 > 农业 > 正文

字号:  

农业部长韩长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 发布时间:2015-10-11 07:09:2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张少雷

  金秋十月,全国各地农作物陆续进入收获季节。图为甘肃张掖高台县合黎乡八坝村村民在翻晒辣椒。陈 礼摄(新华社发)

  近日,位于“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区的河北省南皮县40万亩玉米等秋粮开始大面积收获,当地农民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割,确保颗粒归仓,高质量完成秋收生产。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四场报告10月10日在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离不开的话题,请您谈一谈“十二五”以来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等总体情况。

  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十二五”以来,我们始终把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农产品供给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登上两个千亿斤新台阶。2011年以来粮食总产连续跨越11000亿斤和12000亿斤两个关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2014年达到12142亿斤,今年预计超过12000亿斤,将连续5年超过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由“十一五”期间的10000亿斤跨上并站稳11000亿斤的新台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十一年增产,既增强了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产出世界25%的粮食,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并且实现由粮食援助接受国向粮食援助捐赠国的转变,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让世人称叹的重大贡献。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基础上,“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14年,我国产出616万吨棉花、3517万吨油料、1332万吨食糖、7.6亿吨蔬菜、1.5亿吨水果、8707万吨肉类、2894万吨禽蛋、3725万吨牛奶和6450万吨水产品,肉类、禽蛋、蔬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肉类130斤、蔬菜1100斤、禽蛋40斤、水产品94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些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

  问:“十二五”以来,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消费水平也高了,请您介绍一下农民收入和消费变化情况?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十二五”期间,我们始终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1%,目前增幅已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连续十一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万元大关,增速将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的态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长近30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降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民住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消费层次明显升级,亿万农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农村扶贫事业加快发展。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00多万人,5000多万人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中国反贫困成就已成为世界的典范。

  问:大家都知道,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您谈一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怎么样,“十二五”期间有哪些主要成就?

  答:“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把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作为着力点,综合施策、持续发力,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数字。一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这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可以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和现代种养基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其中,集中力量建设4亿亩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行、渠相连、路相通。到2014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86亿亩。二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一大批高产高效示范区的创建,促进了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由单一技术突破向多技术、多因素集成创新推广的转变。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4年涉农电商企业已经达到3.1万家,在线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三是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超级稻、大恒肉鸡、中国对虾“黄海系列”等一批优质农作物和畜禽水产新品种加快转化运用。四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割麦腰累弯”正在成为历史。201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五是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3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哪些重大进展?

  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十二五”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村环境越来越整洁,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清理了乱堆乱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沟,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农村饮水更安全了,用电更方便了,道路更畅通了,房子更整齐了,解决了2.98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1300万户,并同步改善了供热、排水、排污、小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全国出现了一批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比2010年增长近1.5倍,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带动3000万农民就业增收,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农村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农村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正在加快形成。

  问:“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答:“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推动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为了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目前已有12个省开展整省推进试点,有2160个县开展了整县推进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3.5亿亩,确权面积2.6亿亩。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地,让承包地经营权真正活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4亿亩,比2010年增加了2亿多亩。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共同发展。截至今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病虫害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既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又以服务的规模化带动经营规模化,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营收益。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开始返乡从事农业创业。这些新农民带来了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淘宝等电商平台,创新性地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并将各种文化创意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正在给古老的农业产业注入崭新的生机和活力。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哪些经验措施?

  答:回顾“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历程,“三农”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持之以恒强化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了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三农”政策理论,进一步明确了“三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为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引。“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持续增加“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应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决不能形势好了改政策、粮食多了减投入。

  二是始终注重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坚持实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和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启动实施新疆棉花、东北四省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适时调整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继续实施粮油和生猪大县奖励补贴、农业防灾减灾生产补助、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补贴补助政策,使重农抓粮、务农产粮和保护资源生态不吃亏、有动力、可持续。目前,农业形势好,农民日子好,最根本的是党的“三农”政策好,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是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十二五”以来,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更加注重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中央先后出台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国务院印发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等文件,正在研究制定农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这一系列文件都是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按照中央要求,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扎实有效推进,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始终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利器和制胜法宝。

  问:对于“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有哪些主要考虑?

  答:在“十一五”“十二五”农业生产连续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高起点上,“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任务也更加艰巨。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今年,我国农业有望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以为“十二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十三五”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财力物力充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等,将引领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加深,农业发展保安全、保生态、保收入的压力越来越重。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短腿在农业,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特别是还没有脱贫的农民,农业农村发展任务仍很艰巨。“十三五”期间总的考虑是,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完善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具体而言,要着力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产能;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扶持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探索建立农民收入补贴制度等。要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三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标准体系,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开展全过程监管。

  四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五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六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继续完善城乡统筹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社保、居住、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推进城乡联动改革,畅通农民工成长、上升通道,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逐步安家落户、实现市民化。

  文/本报记者 乔金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