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门与金龙鱼厮杀7年 利润“比纸还薄”
- 发布时间:2015-06-03 09:48: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谢凌宇
中粮集团6月2日披露的材料显示,在收购尼德拉和来宝农业,资产规模与跨国粮商不相上下之际,该公司粮油糖业务的利润率进一步走低。
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3月,中粮集团主要收入来源板块粮油糖等农产品贸易、加工、期货、物流及相关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6.96%、6.56%、3.89%、3.11%。
对于利润率的持续走低,中粮解释:自2009年以来国家为稳固粮食生产,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升粮食收购价格,增大了公司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为稳固民生,粮食市场价格受国家抑制。
大豆等油籽压榨是中粮集团业务的主力,该领域受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大。
2008年以来,行政力量对大豆产业的干预,一个是实行国产大豆的临时收储,收储价格从每斤1.85元,一路上调到每斤2.3元,一度每吨要比进口大豆高出500元。收储价格上涨照顾了上游农民的利益,令下游加工业处境艰难。
中粮集团以及丰益国际等大豆加工企业,面对进口大豆的内外价差,都没有动力大量使用国产大豆。
中粮集团和丰益国际的大豆压榨厂,主要分布在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远离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东北,但是方便运输进口大豆。
国内主要的大豆加工企业,都在使用进口大豆。但在进口大豆这个领域,行政力量的干预同样不可小觑。
2008年,大豆油价格一度涨到每吨1.6万元,国内市场出现消费者抢油的苗头,官方为了平抑物价,一方面要求各主要的食用油企业保证市场供应,不得囤货;另一方面要求各大公司食用油价格不得上涨,涨价必须经过批准,食用油企业利润因此大受影响。
在新加坡上市的丰益国际执行了中国政府保供稳价的措施,当年小包装粮油产品销量增加了70%以上,但是利润缩水了约20%。
作为外资的丰益国际是2008年中国食用油保供稳价的主力,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让有关方面受到了刺激。扩张国有企业的压榨产能、市场影响力刻不容缓,中粮集团成为第一选择。
2008年到2014年,中粮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粮油(00606.HK)大豆等油籽年压榨能力从486万吨飙升到1158万吨,由于上马了一大批新工厂,油籽加工的分部资产总额从97.8亿港元猛增至297.6亿港元,增幅204%。
丰益国际作为外资公司,并不是鼓励产能扩张的对象。2008年到2014年,丰益国际在中国市场的固定资产从43.3亿美元增至70.1亿美元,增幅约62%,远低于中国粮油。
2008年以来,是中粮等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的7年,不过烦恼也随之而来。大量过剩的产能,让价格战在食用油行业频频上演,拥有福临门品牌的中粮集团和金龙鱼品牌的丰益国际,这7年的利润表现用惨淡两个字可以形容。业内人士表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生产得越多,亏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实际运作福临门品牌的是中粮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国食品(00506.HK),小包装粮油分部(后来称为厨房食品,食用油为主力业务)从2008年到2014年,利润分别是0.05亿港元、3.9亿港元、0.3亿港元、1.6亿港元、亏损2.3亿港元、亏损1.5亿港元、0.3亿港元。
7年时间里,中国食品的小包装粮油业务有两年亏损,其他时间不少也处在亏损的边缘,最好的时候,利润只有5%左右。
与中粮相比,丰益国际小包装粮油业务业绩表现稍好。最近7年,丰益国际小包装粮油的业绩分别是0.9亿美元、2.3亿美元、1.5亿美元、0.9亿美元、1.6亿美元、2.2亿美元、2.6亿美元,利润率最高的时候约6%,最低的时候约1.3%,中国食用油行业的领军企业利润率也陷入到比纸还薄的境地。
由于要承担食用油保供稳价的职能,业内人士说,国有企业即便亏损也得硬撑下去。而丰益国际原来是食用油行业的领先者,尽管遇到了各种压力,现在也不会放弃这个宝座,拱手让人。
国内大豆加工业目前整体产能过剩,价格战屡屡上演,行业领军企业无法积蓄足够多的资源,产品同质化、技术与产品创新无法破局,整个行业在低水平循环。
中粮大建工厂、扩张油籽加工能力已经告一段落,向海外扩张、打通产业链、提升资产的产出效率,成为其新的战略。
中粮称,未来会通过把尼德拉和来宝农业的国际生产采购平台与中粮现有的国内物流运输、加工中心和销售网络结合起来,实现中粮供应链向全球的延伸,给世界粮食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整体营业规模以及盈利水平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