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标准化:改革与创新

  • 发布时间:2015-12-23 09:32:13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12月1日,是《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合并重组5周年纪念日。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座谈研讨,来自政府部门、国际及区域标准化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主流媒体等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在系列活动中围绕标准化改革创新深入交流,其中很多见解对正在进行的标准化改革不失为真知灼见,对国家、区域、企业标准化战略的制定实施,对标准化研究、标准制修订以及标准实施都具有借鉴作用。

  2010年12月1日,《中国标准化》杂志社合并重组,面向市场合理定位、全新改版。5年来,杂志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报道、传播和实质性参与标准化改革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标准化领域首屈一指的媒体集群。

  现将系列座谈研讨的精彩论点编发,以飨读者。

  企业标准化在于创新驱动

  黄永衡广东省标准化协会副会长

  企业是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同时也是标准化的主体。身兼三位主体的企业一旦在技术上取得优势,在创新上抢得先机,就要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各个层面的标准编制,拟定行业的游戏规则。通过标准的聚集和放大作用影响和左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不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赢得市场并为客户创造价值。

  创新是突破、是质变,甚至是对以往的扬弃和否定。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经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技术创新在企业诸多创新中居核心地位。

  标准化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标准源于市场需求,并从需求的角度为科研指明方向。研发和标准是循环关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同的指向以及相同的实施主体。研发能力落后导致标准缺失,标准缺失会造成研发体系进一步落后。企业研发过程应与标准化是同步而行,包括市场预测、成果产生、成果转移等不同阶段。创新会成就一个企业,而标准则会成就一个产业。

  标准化传播需要四个转变

  陈自力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标准化很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说不清标准化到底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是标准化传播存在问题。

  标准化传播中主要问题,一是传播的广度不够,甚至从事标准化工作的同志也觉得标准化仅仅在标准化专业人员间才能开展交流。二是传播的深度不够,决策层对标准化提高管理效率思考不够,大部分专业人员对如何利用标准化提升工作质量,降低成本知之甚少。三是标准化传播的高度不够,长期性战略性标准化规划欠缺。四是标准化传播的粘度不够,传播的语言过于专业化,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目前还没有出现。

  做好标准化的传播,有4个方面需要加深理解。一是标准与创新,标准将科技创新的经验规范化、普及化,每一个新标准的产生都标志着某一个领域或某项科技创新成果的被规范化,标准的修订是经验和技术的“创新—普及—再创新”的过程。二是标准化与个性化,标准化与个性化并不矛盾,标准化是实现个性化的必要条件,个性化必须要有标准化介入。三是如何理解“+标准”与“标准+”,“+标准”就是把产品与服务按照标准的形式展示出来,“标准+”就是利用标准化思维做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四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标准化,我国的机制体制对标准化工作是有利的,政府主抓,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做好标准化传播,需要3个转变。一是专业语言向公众语言转变,要转变传播的观念,过于专业化、技术化的标准化语言要进行转变,利用经典案例向公众化的语言转变,让老百姓能听懂看懂。二是基础传播向应用传播转变,要扩大领域范围,要在政府决策者、社会管理者、人民群众中去宣传。三是传统传播向现代传播转变,传统传播方式外,还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个人偏好,组织定制化、个性化的传播,还可以开发一些智能的移动终端APP软件,让需要更深入了解标准化工作的人应用。

  标准战略是企业长青的根基

  刘斐ASTM中国与亚洲区首席代表

  标准战略是企业所有战略的基础。企业的各种技术战略、产品战略、品牌战略,都离不开一个基础支撑,就是标准。标准战略是企业长青的根基。

  企业对全球标准的理解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同企业不同的标准机构都有不同的标准化模式。ISO是国家或政府性国际标准,ASTM等标准是民间性国际标准。ASTM标准是为全球产业保底性的,属于全球市场上的底线标准。不同形态标准有底线与高峰之分,自愿性共识标准属于底线标准,如果这个标准达不到,产品肯定会被逐渐淘汰出去。最顶尖的标准才是企业标准。

  企业要认识到全球80%的贸易是基于标准实现的。标准的价值不在于标准文本,而在于其内容。标准这个文本写出来,只是一个看得见的东西,只是一个工具,真正有用的是内容,是里面的技术要素,以及技术隐含的市场渗透性。

  企业标准战略的呈现,关系到每个人的工作和效益。每一个员工都要有标准化意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都在里面。标准化只有渗透到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面,才能把企业做到长青。标准的格局决定战略的深度,战略的深度决定品牌的底蕴和基业长青。

  标准走出去人才要先行

  王立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实施逐步深入,中国大量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实现中国标准国际化势在必行。

  国际标准化与标准国际化的基础工程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标准国际化人才应该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标准化组织运作机制与架构,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还要具备标准化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我国在标准国际化人才需求上存在巨大缺口。

  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将标准化培训项目引进小学、初中、高中和专科学校,让学生们了解标准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国目前标准化人才培养仅限于中国计量学院等几所高校,而一般高校专业技术课程不讲授标准化知识,标准化知识没有纳入我国国民教育知识体系。

  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加强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提出“英语+专业”模式,既要教授笔译、口译、本地化、跨文化交际等外语类课程,也要涉及经济、金融、管理、国情等经管类课程,还要侧重标准化工作原理、国际标准化机构工作导则、国际标准编写、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等标准化类课程。国家要将标准化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构建,尽早实现涵盖本、硕、博、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

  打造创新的标准生态圈

  崔凯海尔集团标准主管

  标准源于市场,而标准化对企业来讲,主要还是从技术来导出。海尔创新的管理理念,实际是重塑整个流程,打破各部门各产品线吃大锅饭的局面。分别从各产品线孵化,通过这种管理体系与市场直接对接,标准化部门也提出了标准化服务,以及如何更快的反映市场以及用户价值这方面的需求,对我们下一步标准化战略以及标准化实践提出要求。

  海尔集团从创立伊始一直跟着国家标准化改革的步伐。作为一个践行者,有将标准化提升到模式上面的想法。海尔的标准化战略对应于海尔集团不同发展阶段的集团战略,相互嵌合,服务于整个集团的品质、创新以及国际化的步伐。

  企业创立标准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服务,另外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标准研制的结构。前端就是需求导入和产业孵化,后端通过标准来形成产业生态以及标准营销。海尔集团通过多年积累和实践,提出了技术专利和标准联动的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创新的生态圈,从而实现标准和技术双重引领。

  (本报记者徐风整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