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合力才能有“治”
- 发布时间:2015-05-28 09:33:51 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观察家
□ 胡立彪
“六一”儿童节前后,全国各地、各部门都会开展儿童用品检查。这种应节监管很重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节后效应”严重,即节后监管常会放松下来,致使一些老问题死灰复燃。
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每年“六一”各地都会公布一些儿童用品监督抽查数据,但这些数据与前一年甚至更早的数据相比,似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数据显露的问题也大都是一些老问题。比如,前不久公布的儿童家具、玩具、童车、童装、婴幼儿纸尿裤等5种产品的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其中儿童家具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6.7%,童装的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5%。这些儿童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害物质限量超标、纤维成分含量不达标等。
有害物质限量超标、纤维成分含量不达标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而“眼熟”的这些老问题一再出现,会给人造成它们不好解决、已成顽疾的感觉。老病确乎是老病,但真的是治不了的顽疾么?答案是否定的。
举例来说,按照《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儿童使用的柜体类封闭家具应当具有一定的透气功能,可不少厂家出售的柜子却并没有开孔,问之,则曰:“开不开孔无所谓,没那么严重。家长看好孩子才是硬道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家具安全上。”这种对儿童生命健康“无所谓”的态度,暴露了一些企业“真不想治”的心理。
企业不想治主要是不想多花钱增加生产成本,而个别市场监管部门怕麻烦不想费工夫,懒于执法,惰性监管,则是一种“不想真治”心态的表现,这实质上同样是对儿童生命健康的无所谓。调查发现,在日常检查中,有的监管部门只选择大商场、大超市这些便于检查的对象,而且多是走正常途径,而对于中低档批发市场却很少抽查。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明确表示那些地方不要去,去了肯定有问题,有问题也管不了,因为那里大多是“三无”产品,追查、罚款、曝光都找不到人。相比于厂家的“真不想治”,个别监管部门的“不想真治”才是儿童用品市场老病常犯的病根。
企业“真不想治”的问题其实不难治,只要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动真格、下狠手,让违规企业付出真代价、大代价,基本可以立马见效。当然,前提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补齐各种短板,让企业找不到法律漏洞,即使找到也不敢擅越雷池。对于个别监管部门“不想真治”的情况,则要从加强执法监督入手。古语云:“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要想令行,必须首先“禁胜于身”,因此,确保行政执法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轨道,就必须建立一种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要抓好法制教育,构筑一道自我约束的思想防线,一方面要防微杜渐,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对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必须零容忍,严肃处理。同时还要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倾向,不怕露丑,不怕批评,勇于认错、改错。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而这个希望,是从儿童用品的质量安全开始的。为了这个希望,相关行业企业、市场监管部门、儿童监护者及所有社会相关者都应该行动起来,从爱心和自身责任出发,为儿童们的健康成长构筑一道安全防线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