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财经 > 消费 > 正文

字号:  

质量文化的盛宴

  • 发布时间:2015-05-18 09:35:21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杨蕾

  一排古朴秀丽的徽派建筑,一扇厚重的朱红色木门,一堵精美的浮雕墙,一对“车同轨书同文一统度量衡,星分岁地分野总揽天地人”的别致对联,5月15日,在安徽省质监大院的质量文化长廊入口处,参加第二届全国质检科技周启动仪式的各界人士开启了一场质量文化的饕餮盛宴。

  2013年8月正式建成的安徽质量文化长廊是全国首个综合性质量文化长廊,分为“安徽省质量文化馆”“中国质量文化馆”“国际质量文化馆”、“安徽省计量科技文化馆”4个部分,总面积达2200平方米。畅游在古今中外的质量文化长河中,处处充满了惊喜,让人流连忘返。

  京杭大运河、长城、赵州桥,这些享誉中外的伟大建筑工程遵循着怎样的质量准则?中国丝绸、宋代五大名窑、传统农具变革中又蕴含着哪些质量规范?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质量溯源制度——“物勒工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公沙穆卖猪”“韩康真不二价”“商租白圭”……古代流传的这些诚信故事是否带给我们启发?张骞、吴蕴初、张弼士……这些时代的榜样为中国质量铺垫了怎样的基石?航天航空、中国高铁、船舶工业,中国产品的杰出代表将如何引领中国质量走向辉煌……

  在中国质量文化馆,不管是“铭功千载”“巧夺天工”展区对古代船舶、建筑、冶铸、陶瓷、印刷的质量成就展示,还是“质量方圆”“重诺守信”展区对中国质量制度、质量管理机构、质量律法和质量诚信的归纳;不管是“师夷长技”“民国实业”展区对洋务运动、民国期间质量建设和质量成就的总结,还是“质量崛起”“腾飞中华”展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质量方面的探索,都紧紧围绕质量,问题与完善并行,古典与现代相望。新世纪,新形象,中国正由“量”的传奇转变成“质”的飞跃。

  “感觉很震撼!”在国轩高科技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张荣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虽然做质量工作多年,但对我们国家的质量历史、质量文化了解得太少。今天的参观让我对这些文化有了系统、全面的认知,想不到关于质量的内容这么丰富、这么有趣。”

  来自安徽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的王如夫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受。在国际质量文化馆的德国展区,王如夫驻足良久。“我和同学们经常惊叹德国制造的完美,没想到,德国产品也曾被视为质量低下的劣等品。看到他们在100多年里打造的‘德国制造’质量传奇,我就想,我们‘中国制造’一定也有成为质量标杆的那一天!”

  “阎锡山的‘小火车’”“微笑也是一种标准”“小乒乓、大乒乓”……在触摸视频上,只要点击感兴趣的故事名称,就能看到用动画片形式表现和讲解的标准化知识。通过这样的讲故事方式,标准化不再严肃枯燥,变得既亲切又生动。

  具有150多年历史的织布机、神奇的3D拍摄图景、“计量小博士”计量知识互动抢答、物品编码和自动识别技术互动体验区……形式新颖、设计独特的体验项目让参观者目不暇接。

  “像这种织布机以前只在历史书上见过,还有五轮沙漏钟、记里鼓车,都从没见过,今天见到了实物,真是大开眼界了!”安徽大学物流学专业的张攀飞同学说,“虽然我们的课程也涉及标准、计量的内容,但我对标准、计量的认识还是比较空泛。今天来参观前,我还以为无非就是用一些数据、图表、照片来展示质量、标准、计量。但参观后觉得,真是不虚此行,我对标准、计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