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干旱少雨,沙漠广布,远离海洋的地理条件似乎注定与渔业无缘。然而这里竟“游”出了肥美的水产品。近年来,新疆凭借对高山冰川融水等独特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在三文鱼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报全媒体报道小组在寒冬季节,行程千里实地走访,围绕当地三文鱼产业深入调研采访。
近年来,新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大力发展三文鱼产业。从伊犁的生态环保网箱养殖到吐鲁番戈壁滩上的创新养殖,从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的构建到育种孵化技术的突破,新疆三文鱼产业已逐步形成集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还在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新疆的产业发展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养殖技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新疆是我国距离海洋最为遥远的地区。这里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诸多因素使得传统渔业养殖在这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新疆拥有丰富的高山冰川融水,数据显示,新疆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位居全国第4;区内冰川储量2.1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2.7%,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疆宜渔水域滩涂4607.09万亩。这些水源水质纯净、冷凉且富含溶解氧,为冷水性鱼类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其中,三文鱼作为冷水性鱼类的代表,对水质和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新疆的这些冷水资源恰好与之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伊犁地区的一些水域,水温常年保持在适宜三文鱼生长的区间,为三文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是这些看似不利的地理环境因素,在经过科学开发和利用后,成为新疆发展三文鱼养殖的独特优势。
尼勒克县喀什河中下游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在位于伊犁尼勒克县的新疆三文渔业有限公司吉林台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一个个生态环保网箱整齐地排列在湖面上,四周群山环抱,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两位工人正在一个网箱旁清污。养殖基地主管冯斌介绍,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下清污机器人在清理网箱中的杂质和污染物。“网箱底部为锥形结构,方便杂质和污染物沉积,水下清污机器人将污水抽出后,自动过滤粪便等杂质和污染物。特殊设计的滤网能够精准地拦截鱼的粪便、剩余饲料等杂质,实现了养殖过程中的低污染排放。”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养殖模式。新疆统筹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做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编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科学划定养殖区域,保障养殖生产空间和水域面积,稳步扩大水产健康养殖规模。
冯斌介绍,从经济效益来看,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相比传统养殖方式经济收益和环保价值显著提升。以前传统养殖方式,受限于技术和市场,产量和价格都不高,而且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较差。公司研发了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系统并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绿色生态环保网箱地方标准,采用先进技术,破解传统网箱污染难题,生态环保网箱养殖具有高度的抗风浪和环保等特点,为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这里的养殖模式采用一系列高科技实现了智能化的飞跃。冯斌介绍,在投喂环节,传统养殖往往依靠人工经验,投喂量难以精准控制,容易造成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而这里采用智能化投喂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鱼的摄食情况和水质变化,根据数据分析自动调整投喂量,既保证了鱼的营养需求,又避免了饲料的浪费。在水质监测方面,传统养殖多为人工定期检测,存在检测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等问题。现在,利用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能够24小时实时监测水质的各项指标,如溶解氧、酸碱度等,一旦发现水质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养殖工人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半封闭循环水养鱼系统也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技术,该系统通过抽起网箱底层水循环至水面,帮助水体在冬季不冰冻、夏季不升温,调节水温的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
“低密度养殖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在传统养殖中,为了追求高产量,往往会过度密集养殖,导致鱼的生存空间狭小,容易生病。这里采用低密度养殖,增大了鱼的活动空间,降低了鱼群之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风险。同时,不使用任何激素药物,让三文鱼在自然环境中充分生长,养出的鱼肉质更加鲜美。而且,由于水质纯净,养出的鱼品质好。”冯斌如是说。
冯斌介绍,吉林台养殖基地研发使用水上清污系统,在养殖区上游入水口处设置的横跨河岸的浮管浮桥,由环保专员负责定期清理,每年拦截库区上游漂下来的枯木、杂草300余吨,有效保持水面清洁。设置上下游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直接联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向符合条件的养殖区增殖放流滤食性鱼类,用于消耗水体中氮、磷等物质,推进以渔降碳,保护生态环境。
“火洲”吐鲁番以其炎热的气候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然而,在这片看似与冷水鱼养殖无缘的土地上,却隐藏着一个养殖基地——火洲冰泉三文鱼基地。远远看去,该基地被一层层银色的防护网包围,与周围的黑色戈壁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谈及为何会选择在戈壁发展渔业,该基地技术总工程先友介绍:“我们看中了这里的水源及温度,吐鲁番夏季气温高达47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20摄氏度,但我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冰山上的雪山融水和地下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0—15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合三文鱼的生长。”
据介绍,火洲冰泉三文鱼基地采用了创新的一水两用、过水养殖方式。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降本增效。养殖用水首先用于三文鱼养殖,之后再用于农业灌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的水是一过性的,不存留多余的水。只要渠道的水符合养鱼的生存条件,鱼就能在水中生长。养过鱼的水,氮、磷等元素会升高,适合农业灌溉。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程先友介绍道。
“我们通过增加溶氧度到每升25毫克左右,为鱼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生长环境。”程先友说,“在高溶氧的环境下,鱼的生长速度加快,饵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也随之降低。”每个圆池都配备了24小时实时监测溶氧度和温度的设备,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就可以观察水体情况,确保养殖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一旦发现溶氧度或温度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此外,一个直径10米的圆池可以养殖相当于10亩鱼塘的鱼,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种高效的养殖模式,为新疆三文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展望未来,程先友表示:“我们将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和品质。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外部水源的依赖,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同时,基地还计划发展广温性鱼类养殖以及新疆本土鱼类养殖。“新疆有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和本土鱼类资源,我们希望通过发展这些鱼类养殖,为新疆的渔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程先友表示,未来基地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据了解,新疆共有鱼类88种,其中土著鱼类46种。目前,新疆采取“一河一策、一湖(库)一案”的方式,针对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等河流支流,以及乌伦古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吉林台等湖泊水库,根据水域功能划分和自然净化能力,科学合理确定养殖模式、容量、网箱养殖规模和密度,发展绿色环保网箱生态养殖。坚持“环评在先,建设在后”的建设原则,认真、务实地开展环评等一系列前置审批工作。科学统筹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两个需求,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新疆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全产业链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骨架
新疆三文鱼产业的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养殖环节,而是构建起了集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记者走进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天蕴公司”)三文鱼深加工厂,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该公司行政部经理洪永刚介绍,企业构建了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在标准化生产方面,严格按照HACCP体系化全流程管控,并依据自身严格的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执行。
该公司产品实现了从鱼苗繁育至终端销售的全程可追溯,为每一批产品赋予唯一身份标识,消费者可通过二维码等便捷方式查询产品来源、生长过程、加工与物流信息,真正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全方位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洪永刚介绍,从养殖场捕捞的鱼会经过初加工后用冰覆盖,静置24小时进行排酸,这能让肉质更松,便于后续的深加工操作,提升口感。排酸完成后,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鱼会进入不同的加工路径。比如,产品会通过液氮速冻隧道进行超低温速冻,随后进入冷藏库保存,其保存周期可达1年到1年半以上;而冰鲜三文鱼则主要供给集中餐饮、中央厨房等,其货架期仅有15天。
基于三文鱼的特性以及加工的需求,整个加工厂始终保持在8摄氏度左右的恒温状态,三文鱼对水温要求苛刻,在运输加工过程中同样需要低温环境来保证其品质。“8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既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又能确保鱼肉的口感和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洪永刚说。
洪永刚介绍,未来,企业将大力发展渔旅融合项目,融合生态观光、休闲垂钓、文化体验等元素,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与品牌文化内涵,塑造新疆三文鱼产业新名片,推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发展。
记者走进吐鲁番市冷泉三文鱼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吐鲁番冷泉公司”)的三文鱼加工厂时,一楼正在装修,该加工厂厂长徐勇介绍,公司目前已经在硬件设施上做出了一些布局,一楼以及参观通道的设计都体现了与文旅结合的理念。“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来到吐鲁番,公司计划利用这一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参观体验项目。游客可以直观地看到三文鱼的加工过程,从鱼的捕捞到成品的包装,每一个环节都能近距离观赏,了解三文鱼加工全环节。”一楼设立产品展示区,展示各类三文鱼产品,游客可以现场品尝,感受三文鱼的美味。对于感兴趣的游客,还可以直接购买产品。公司还考虑通过视频展示等方式,让游客了解三文鱼的养殖过程,从鱼苗的孵化到成鱼的养殖环境,全方位展示三文鱼产业的魅力,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对三文鱼产业的认知度。
“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独具风味的即食鱼柳。以烟熏三文鱼为例,公司推出了5种别具特色的口味,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在风味和保质期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徐勇介绍,公司还充分挖掘三文鱼的各个部位,研发出多种特色产品,如鱼杂、鱼心、鱼刺等。
徐勇介绍,公司在配送效率方面能够实现24小时把鱼从养殖场送上消费者餐桌。“清晨进行捕捞后,中午鱼便能送达工厂,经过紧锣密鼓的加工,当晚即可送往机场,搭乘夜航班或次日最早一班航班,于次日早上抵达内地一线城市,中午便能进入二级市场,摆上大商超的货架,供消费者选购。”
要健全三文鱼产业全产业链,孵化环节作为新疆三文鱼产业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位于伊犁的新源泉冷水鱼种质基地,这里承担着孵化三倍体三文鱼的任务。该基地技术总工韩瑞帮介绍,三倍体三文鱼生长速度快,能够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率。其次,三倍体三文鱼性腺不发育,避免了繁殖季节因性腺发育对肉质产生影响,从而保证了三文鱼在全年都能保持优良的肉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三文鱼的需求。三文鱼孵化过程严谨而精细,养殖工人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将鱼苗放入不同的养殖设施。基地选择的水源为地下泉水,水质无污染,水温长年保持在8—12摄氏度,溶氧含量维持在每升10—12毫克,适合三文鱼鱼苗的生长。
第一阶段,鱼眼卵首先在平列槽中培育,刚孵化出的鱼苗带有卵黄囊,为鱼苗提供最初的营养来源。第二阶段,随着卵黄囊被吸收完毕,鱼苗上浮,转入小缸进行培育,此时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第三阶段,视鱼苗的生长情况,如体重及密度,鱼苗会被转移到大缸及流水池培育。第四阶段,当鱼苗长至10克左右,会被转运到大水面网箱养殖。
韩瑞帮介绍,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基地对于水的处理也十分重视。对于水源来水,一般会经过沉淀、曝气、紫外线灯杀菌、沉淀后再使用。这种处理提升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排出了其余杂气;减少了悬浮物质,杀灭各种菌类,为鱼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随着鱼苗开始进食,如何处理有排泄物的污水成为关键问题。养殖用过的水最终会进入尾水处理车间,经过微滤机收集起来的残饵粪便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而处理过的尾水则进入生态池进行沉淀,生态池中的水生植物会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净化水质,使整个养殖环境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据统计,2023年,新疆三文鱼产量达6707吨,在全国排第二位,占国产大规格三文鱼的1/3。三文鱼产品陆续取得全球水产养殖联盟BAP认证、全球食品安全BRC认证、无抗生素产品和HACCP体系等认证,顺利走出国门,深受日本、东南亚、中东及欧洲国家消费者的喜爱。
带动农民增收——新质生产力的民生价值
新疆三文鱼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在促进民生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尼勒克县依托龙头企业的冷水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品牌和基地效应,启动实施国家级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冷水鱼为主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并实现了多种方式的联农带农。以“龙头企业+园区务工+社会保障”的模式,通过产业发展积极吸纳当地农牧民入企工作。
农牧民可以通过参与养殖、捕捞、加工等环节获得稳定收入,还能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这种产业发展模式,让新疆三文鱼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吉林台养殖基地成鱼组副组长以前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种植,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后来了解到当地有企业在发展三文鱼生态环保网箱养殖,政府也在大力支持这个产业,他决定尝试参与这个行业。“经过培训后,我开始投身到三文鱼养殖工作中,希望能通过这个新的产业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他说。
洪永刚介绍,新疆天蕴公司为周边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公司员工总数达800余名。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员工获得了机驾长、塔吊工、高(低)压电工、制冷工、食品检验员、养殖工、潜水员等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有效提升了收入与生活水平。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为农户提供鱼苗、技术指导与保底收购,切实保障农户利益;推动土地流转、农产品购销合作,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产业发展还带动了餐饮、住宿、运输等关联产业兴起,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洪永刚说。
据了解,尼勒克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农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利用三文鱼养殖基地的优势资源开展劳务分包、渔家乐、农产品购销等经营活动,除合作社固定分红外,合作社成员可通过参与合作社经营获得劳动报酬和股权投资的双重收益,已累计分红5次,总计730.8万元,人均1.2万元,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技术输出、鱼苗供应、产品保底收购的方式,辐射带动了数十家其他养殖主体在天山南北的宜渔水面开展大规格三文鱼的规模化养殖,形成一线多点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徐勇介绍,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吐鲁番冷泉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工厂有生产员工18人,其中98%来自吐鲁番本地,且这其中70%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年轻人原本就业机会有限,公司通过与当地政府、村镇合作,挑选出一批素质较好的人员,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还切实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徐勇表示,在运输方面,吐鲁番冷泉公司也为当地提供了支持。如公司在原料运输和产品配送过程中,优先考虑与当地的运输企业或个人合作,为他们带来了业务和收入,促进了当地运输行业的发展。在原料供应上,公司自有渔场产能有限,计划从周边渔民处收购原料鱼。这一举措不仅为渔民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能带动周边渔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联动效应。此外,公司还注重员工的技能提升和知识普及,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个人收入,还学习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曾表示,伊犁水源优势独特,加上三文鱼市场需求广,发展三文鱼产业的潜力很大。目前相关企业在规范养殖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议继续加强管理,重点加强种苗繁育技术攻关,通过加大政府投入,采取引进高端育种人才等措施,弥补科研短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疆三文鱼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通过创新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精心呵护,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转身。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持续推进,新疆三文鱼产业有望在全球渔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房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