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中国物价涨幅持续低位运行,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中国经济真的陷入通缩了吗?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权威专家,分析这一问题,回应外界关切。
物价低位运行意味着通缩吗?
自去年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续下降,至2024年1月份同比下降0.8%。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延续下降态势。
物价低位运行,引发一些关于中国经济会否陷入通缩的担忧声音。
判断是否陷入通缩,首先要厘清概念。经济学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这就既要看物价运行之“形”,也要观货币供应之“态”,更要察经济发展之“势”。
——物价运行:总体低位,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根据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这一数据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去年,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表明我国工业消费品以及服务消费供需总体稳定。PPI同比降幅也从去年6月份的最高下降5.4%,收窄至2024年1月份的下降2.5%。
去年以来,我国物价月度水平始终在合理区间温和波动。2024年1月份,CPI环比上涨0.3%,已连续两个月上涨。
——货币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截至2024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去年同期高基数背景下,保持了合理增速。
社会融资规模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1月份,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
——经济发展:总体回升向好。
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024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等指标较去年12月份有所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通缩往往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判断通缩不应仅盯一两个价格指标。”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说,整体上看,中国没有出现通缩,更不存在通缩外溢,所谓“中国经济通缩”完全是个伪命题。
荷兰国际集团(ING)前不久发布报告指出,关于中国通缩的讨论被外界夸大,1月份中国整体CPI和核心CPI环比均上涨,反映中国未陷入“通缩螺旋”。
“我们预计中国不会出现整体通缩趋势。”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不久前表示。
物价涨幅低位运行原因何在?
物价关系经济运行,影响百姓生活。当前,中国物价涨幅低位运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国内生产加快恢复,物流保持通畅,产品供给充足,但需求受预期不稳、收入分配分化等因素制约,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供需恢复时间差是物价走低的主要因素。
金李委员表示,2022年因乌克兰危机等导致粮食和能源价格较高,使得2023年CPI涨幅在数据上相对较低。此外,猪肉价格在中国CPI中占有较高权重,受生猪和猪肉供应充裕,叠加猪肉消费不旺影响,国内猪价持续走低,拉低了CPI涨幅。
输入性因素也对我国物价产生影响。疫情之后,为了应对高通胀,美欧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美欧的CPI同比涨幅已经由前期10%左右的高点回落至目前的3%左右。“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超预期下跌,对中国价格水平带来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中国物价走低或将对全球贸易品价格产生一定正面溢出效应,有助于缓解部分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超常规刺激政策“后遗症”。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造成当前中国物价低位运行的因素主要是阶段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并非趋势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定在3%左右。根据5日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设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综合分析2023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和2024年新涨价因素,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
“这一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保持一致,符合国内物价企稳回升的总体趋势,并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和深化价格改革留有一定余地。”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说。
如何防范通缩风险?
受访代表委员和专家表示,国内物价低位运行虽然是暂时性的,但也要警惕和防范通缩风险,积极有效破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
——强化宏观政策调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是防范通缩风险的有效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明确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望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多项部署,强化了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保江说,当前,防范通缩风险,关键是要扩大国内需求,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活力,增强抵御外部输入性风险的能力和底气。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优化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高质量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建设;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为今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谋划重点。
“随着系列扩内需政策部署落实到位,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国内消费结构提质升级,国内经济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说。
世界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兼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表示,当前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十分正确,在短期内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提振消费,并通过坚定的改革提升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