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12月31日接近24时,最后一份报关单从深圳发出,为202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过去一年,中国外贸的人流、物流如潮水般上了一个新高度:56.03亿吨进出口货物,3991.7万辆次进出境运输工具,8838万份报关单,43.85万亿元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回望2024年,中国外贸不仅交出一张质升量稳的优异成绩单,而且受益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外贸不断向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各个地区呈现出“各有特点、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特色。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挥了外贸动力源的重要作用。
1.各大区域进出口“百花齐放”
当下中国外贸的发展版图,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春色满园”。
东部,高科技现代化制造工厂内,机械臂在流水线上舞动,精准捕捉焊点,员工在检验线上一丝不苟检测封装成品;沿海沿江巨型港口内,运输车辆穿梭不停,全自动化控制的集装箱如座座小山整齐码放,一排排新能源汽车列队准备出海,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超大型船舶驶向远方……
中西部,一趟趟中欧班列鸣笛启程,世界各地的物资流转集散,中国好物和世界好物乘着“钢铁驼队”抵达全球;一系列数智化生产场景,吸引一批批前来工厂考察的外国客商当场敲定订单;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越织越密,覆盖港口越来越多,云南的鲜花、四川的沃柑、甘肃的葡萄酒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跑进”国际市场……
东北地区,自贸试验区汽车配件出口基地项目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研发能力强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全力打造“买全球、卖全球、通全球”的跨境电商综合体;冰雪经济产业持续发力,对德国、意大利、荷兰出口的滑雪鞋服和滑雪板等成倍增长,为我国外贸增添了新亮色……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指出,2024年,我国外贸质升量稳,东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优势互补、各展所长,进出口全部实现了增长。
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中西部地区也正在日益走向开放前沿;东北地区的开放水平也进一步提升……2024年,我国各大区域进出口均衡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2024年,东部地区全年进出口34.95万亿元,增长5.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79.7%,合计进口了全国超85%的原油和消费品,出口八成以上的劳密产品、家用电器和锂电池。东部地区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先锋队,船舶出口增长60.8%,海上钻井平台出口增长1.2倍,二者占全国的比重都超九成。
2024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7.65万亿元,增长4%。中西部地区在积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中不断实现开放发展,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更多的国际元素正在走进内陆腹地的日常生活。
东北地区进出口规模连续4年创新高,2024年达1.25万亿元,增长1.6%。其中,出口增长8.1%,快于全国出口1个百分点。工程机械出口增长10.5%,家用电器增长14.4%,电气控制装置出口增长9%。
更加均衡,也表现在中国外贸努力拓展“朋友圈”,对欧美等传统市场保持增势的同时,我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对拉美、非洲、中亚五国、中东欧等进出口均高于外贸整体增速。
更加均衡,还表现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机遇,共享中国市场。2024年,我国进口18.39万亿元,增长2.3%,预计全年继续保持第二大进口国地位。
2.协同创新发展书写新答卷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
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外贸总值节节攀升,从2014年3.74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5.03万亿元,连跨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台阶。2024年,京津冀区域进出口5.03万亿元,连续两年站稳5万亿元台阶。其中,出口1.37万亿元,进口3.66万亿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薇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外贸动力源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量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京津冀三地外贸产业链向附加值更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拉动出口增长,京津冀地区外贸转型升级加速。十年前,进出海关的货物中,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等比较多。现在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密切相关的集成电路、医药材及药品、航空器零配件等商品正逐渐提高。
看2024年的数据,京津冀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超二成,达到20.1%,增长11.5%。汽车、“新三样”产品、手机、汽车零配件、集成电路出口全面增长,分别增长56.4%、37.6%、24.7%、17.7%、10.4%。
采访中,刘薇还列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成果:三地交通物流一体化,交通枢纽港口互联互通,支持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政策协同方面,三地签署《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深化京津冀海运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改革试点并迈上规模水平;产业协同方面,针对京津冀地区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海关为重点企业建立统一的“绿色通道”。
“十年前,京津冀地区跨关区申报面临诸多挑战。企业需分别在三地海关进行报关,烦琐的行政手续和大量的纸质单据处理工作不仅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也给一线关员带来很大压力。当时跨关区报关单流转、信息核对都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时因为一条信息不匹配,企业就得来回奔波。”首都机场海关通关处规范申报科科长孙燕婷回忆。
自2014年起,京津冀三地海关率先实施通关一体化改革,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境。企业可自主选择向经营单位注册地或货物实际进出境地海关办理申报、纳税和查验放行手续,实现了“三关如一关”。如今,一体化、无纸化通关成为常态,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即可完成申报手续。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无纸申报等模式提升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企业告别了以往在属地与港口之间奔波的不便。
3.“1+1+1”>3的协同效应凸显
小到针线文具、翻译耳机、3D打印机、平板显示模组,大到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组、“巨无霸”海洋工程装备……中国制造是样样都能造,而且质量都过硬,充分满足国际市场生产、消费的需要。而这一切离不开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1月15日,一艘装载50个集装箱空调机、微波炉等大湾区产品的“粤翔9”货轮通过“一港通”模式,从广东佛山顺德北滘港码头运输至广州南沙港,随后搭乘国际船舶出口至阿联酋、泰国等国家。“一港通”模式下,货物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海关大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通关便利化,持续推进“组合港”“一港通”改革,让内河码头和枢纽海港联通起来,通过河流,把“出海口”连到企业的“家门口”。以顺德出口家电为例,物流时长由7天缩短至2天左右,有力保障顺德家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助推佛山外贸质升量稳。
数据显示,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断加速,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增长10.1%,拉动全国进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大湾区内地9市之间的互通互联,基本覆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集聚强,对大湾区外贸在产业链上起到支撑性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调研时,能够感觉到“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比如,相互配套,形成50公里、100公里、200公里同城化,保证产业近距离配套。这是地理位置在产业链聚焦上的优势。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粤港澳大湾区“9+2”11个城市相互联动性更强了。
随着区域协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产业链聚集、人才众多、营商环境优良等多重优势不断放大。每个地方取长补短、各自互补,取得整体优势。长三角外贸发展动力比较突出,新能源汽车、光伏、芯片、造船业等高端产业成长较快,配套完善。2024年,长三角区域外贸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和活力,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外贸结构亦持续优化升级,尤其是在汽车、船舶、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增长尤为显著。贸易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创新活力澎湃。
白明表示,区域协同促进外贸发展有内在逻辑和汇聚力量,区域内的外贸发展不是简单的“1+1+1”等于3,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集聚,要素的近距离配置,人才、基础产业、制造业等各地的优势扬长避短、无缝链接,共同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集成优势,产生“1+1+1”>3的协同创新优势。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