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遍地开花、火爆全网,到产品资质存疑、口碑跌落,短短几个月时间,俄罗斯商品馆突然走红又瞬间“降温”。北京商报记者溯源发现,这阵骤热骤冷的俄货风直接带来了进口地绥芬河供应市场的颠簸,不少进口商出现库存积压的情况,同时,产业链上,有零售商考虑年后转线上,有品牌商成立半年不到已经注销。俄罗斯商品馆短暂疯狂背后,实际与近些年边境口岸俄货进口市场的积累不无关系。为更好地促进中俄双方贸易发展,做大做长久俄货生意,支持需与监管并行,从根本上,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
源头供应商坐过山车
1月17日,针对近期一些商店打着俄罗斯产品的幌子销售假冒产品或非俄罗斯生产的产品现象,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文称,呼吁买家在购买产品时多加留意,检查产品的生产地和有效期。并提醒买家注意,目前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的官方地址仅限于在俄罗斯出口中心支持下开设的场馆。
据了解,自2024年12月下旬起,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监管部门就陆续开始对当地的俄罗斯商品馆进行排查,并对个别无证无照经营、未备案经营的行为予以立案调查,责令停业。
作为中国最大的俄罗斯商品集散地,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是俄货市场的感觉神经末梢,正敏感地反映着俄罗斯商品馆热潮骤变下的刺激。
“太疯狂了,3个月时间,从天上到地下。”在绥芬河做俄货进口生意的徐明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当前,绥芬河的俄货批发市场已经“冷”下来了。
徐明直言,俄罗斯商品馆这阵风炒得太热、冷得太快,把源头供应商打得措手不及。往年这时候,一天24小时,可能要干18小时,现在反倒闲着。很多进口商前期进的货都留在手里,只能等开春再看看能不能出掉。
回顾前几个月,徐明表示,从2024年8月底开始,来绥芬河商场抓货的人就变多了。9月中旬到12月中旬,尤其是10月和11月,每天都能看到三四十辆挂车装货,这是以前整个绥芬河市巅峰时期一天挂车数量的三四倍。
“一辆挂车能装30多吨货,当时,基本都是有货就塞,要把车装得满满当当才行。甚至有车为了凑够数,连国产的东西也会往上拉。但12月中旬后,因为部分进口商品来源地有争议,网上炒得厉害,监管也来了,生意立马变‘冷’,甚至低于往年同期情况。”徐明说。
绥芬河当地的食品供应商郑莹也明显感受到了俄货骤热骤冷的疯狂。郑莹表示,2024年下半年,下游商家进货量大,接近年底的几个月里,货物都供不应求,例如,俄罗斯进口的粮油,基本报关回来就被抢空了。也有不少外地的新客户找她进货,但后来,发过几吨货后就没动静了。
超四成俄货公司状态异常
“过完年,我们可能会考虑转线上了,线下生意不好做。”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附近,一家刚开张3个月的俄罗斯商品馆的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最近查得严,去年12月监管部门来了3次,今年1月又来了2次。附近有俄货店还因为产品资质问题被查封了。
上述负责人直言,店内销售遭受俄罗斯商品馆“降温”的影响,本来每个月要补一次大货、三到四次小货,但1月到现在都还没有补过货。近期,只要有顾客来店里,都会再解释一番店内产品都是从俄罗斯原装进口的,有资质,不存在再次包装的情况。
在再次走访位于朝阳区青年路上的“俄罗斯国家产品馆”时,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目前,店内除了用单独的标签标注好非俄罗斯生产的产品外,还专门罗列出了国产区专柜。与此同时,店内依然在做各种促销活动,例如,有礼盒套餐从原价833元降低至666元。
除了补货频次下降,将店内商品进行进口和国产分区处理外,据报道,在上海,还有俄罗斯商品馆已将印着“俄罗斯商品馆”的招牌取下,该店店员表示,撤下门头与近期的政府排查以及相关新闻报道有关。现在正在风头上,挂着招牌,消费者可能不愿意进来买。
在天眼查上,以“俄货”为关键词搜索,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一年内成立的公司有908家,但其中,登记状态为异常(注销或吊销)的就有31家公司,包括1家俄北熊品牌商和1家俄货优品品牌商。该俄北熊品牌商甚至刚开半年就注销,据悉,其成立于2024年9月29日,注册资金为3万元。
此外,截至目前,共有6204家俄货公司,登记状态为异常(注销或吊销)的共有2769家公司,即异常的俄货公司数量约占44.6%。
支持需与监管并行
实际上,在国内,俄货消费并不新鲜。早在2018年左右,俄罗斯美妆护肤品及快消品就火过一段时间。徐明认为,虽然去年俄罗斯商品馆的爆火在意料之外,但从绥芬河俄货进口的市场积累来看,也在情理之中。
据天眼查,目前,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注册的俄货企业就有3885家,其中,成立年限在三年及以上的、批发和零售业领域的企业达到了2430家,占比约为62.5%。
徐明表示,早在2014年,他就开始做俄罗斯商品进口生意。那时候,在绥芬河本地,有很多商家是像他一样从做出口转型过来的。“现在俄罗斯商品贸易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落地加工和销售体系。这几年,做俄货生意的商家,基本都是线上和线下同步抓,还有不少做进口食品加工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实际上,从2014年起,俄罗斯就开始经济转型,其非石油产业,尤其是农业,在后来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进口商品也逐渐在国内热了起来。俄罗斯商品馆大热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如果是正常进口、合规经营,有利于中俄双方贸易发展,是一种值得挖潜的商机。
经济学家宋清辉进一步指出,近些年,不少中俄边境商家从做出口生意转到做进口生意,主要得益于中俄贸易政策有变化和边境地区有政策支持。
据绥芬河市政府官网在2024年底发布的通知,围绕“买全俄卖全国,买全国卖全俄”战略部署,支持具有发展潜力、具备一定规模的对俄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对外贸企业利用进口资源落地加工,或开展出口加工项目给予支持,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投入给予支持。补贴标准最高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费用的50%,每户企业支持上限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绥芬河市对俄贸易同比增长20.2%,口岸过货量占黑龙江省55.3%。俄货进口企业82家,掌握俄罗斯商品一手货源157个品类、544个品牌、2500余款商品的经销权,主要包括饼干、糖果、巧克力、酒水、植物油、面粉、蜂蜜等食品,以及水产品、肉类、日化商品、工艺品等。
“俄罗斯商品馆爆红反映出俄货进口生意是当下批发和零售市场追逐的新方向,但其实,它赚的也是信息差的钱。野蛮生长后,对俄罗斯商品馆乱象的整治也恰逢其时。”宋清辉表示,为更好地促进中俄双方贸易发展,做大做长久俄货生意,支持需与监管并行,从根本上,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