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证券 > 证券要闻 > 正文

字号:  

2015年证券行业热词:有大事儿!

  • 发布时间:2015-12-30 06:01: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小菲

  券商高层换血频繁

  四大券商董事长换人

  纵观2015年的资本市场,可谓是跌宕起伏,暗流汹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券商在今年也是经历了不少波折,券商高层人事变动尤为密集。特别是持续三个月的股市巨震之后,让一向“高大上”的金融业,特别是证券行业成了人事变动高危区,一股高管离职风潮正在券商行业涌动。

  近日,券商圈最轰动的人事变动发生在华泰证券。12月18日,华泰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当日收到执行董事、董事长吴万善的书面辞职报告。吴万善离职的消息让业内人士也颇感意外,作为华泰证券的元老级人物,吴万善带领华泰证券从区域性中小券商成长为排名前十的大型券商,并实现了A股和H股的上市。

  而在排名前十的大型券商中,除了华泰证券外,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信证券也在今年经历了董事长的调整。其中,今年4月份国泰君安证券领导班子正式宣布调整,因筹建证通公司需要,担任国泰君安董事长的万建华被免职,由党委书记、总裁杨德红接任;今年10月份,49岁的国信证券总裁陈鸿桥的去世震惊业内;而中信证券的“灵魂人物”、在公司任职13年的董事长王东明于11月17日宣布因年龄原因退休。

  除了董事长调整外,今年券商其他高管变动也十分频繁,而高管离职最频繁的时间段是今年下半年。9月16日,国海证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彭思奇辞职;9月29日,国泰君安副总裁顾颉离职,其夫人也随同其从国泰君安辞职;10月8日,开源证券总经理王兆华辞职,仍担任该公司董事;10月14日,东兴证券副总经理高健辞去了其副总经理以及在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兼任的一切职务;10月22日,东北证券总裁杨树财辞职,但继续担任该公司董事长一职。

  除了正常离职外,今年券商高管涉案被调查也明显多于往年。据记者统计,截至12月29日,今年共有20名券商高管“出事”:13人确认被带走调查,6人失联,1人被撤职。其中中信证券因独占15大席位而格外受瞩目。业内人士称,这是券商行业继综合治理之后掀起的最严厉监管风暴,整个行业格局有望被重塑。

  点评:与其他金融机构高管离职主要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挖角不同的是,证券行业的离职高管则大多没有透露最终去向。从以往的经验看,券商高层离职一般会选择进入一级市场,专注于做PE投资人的不在少数。PE投资人的专业门槛高,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积累和人脉要求皆很高。过往20年的证券市场中,券商高管因为跳槽、工作调动和年龄等原因离职已经非常常见。但今年的特殊情况是,金融反腐力度加大在客观上也加剧了券商高管的离职潮。

  券商两次联合救市

  自营业务成影响券商业绩最大变量

  7月4日下午,一份联合公告引爆了那个夏日里的最热话题。

  21家证券公司通过证券业协会发布公告称,动用净资产15%、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的资金投资蓝筹股ETF。据公开数据显示,这21家券商的行业规模占比超过60%,自营股票规模占比超过80%,行业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占比73%,优质流动性资产接近6000亿元。

  券商的救市行动还不只这些,除了通过划拨资金到证金公司的统一行动以外,还有多家券商以不同形式为维护证券市场稳定而出钱出力。7月7日,新时代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高管将合计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融通基金的新发产品及存续产品,并承诺至少持有一年以上,同时号召公司全体员工认购融通基金的新发产品及存续产品。

  9月初,券商联合救世吹响第二次号角。9月1日晚间,国泰君安、国海证券、长江证券、太平洋证券等13家券商同时发布出资公告。此次参与资金汇集的证券公司多达50家,具体证券公司为7月末净资产排名前50的券商,按净资产的20%与证金公司进行收益互换交易。其粗略统计下来,此次将汇集约1000亿元左右维稳资金。与此前投入救市的2万亿元资金相比,此次增量显得意义不大。业内人士认为,全行业的参与体现出证券行业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责任,也进一步捆绑证券公司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在市场失灵的极端情况下,行政介入是必要的手段。

  与此同时,在券商参与救市后,自营业务成为最大变量。自营投资占净资产比例可能接近50%,业内人士预计,如此高的自营仓位使其成为影响下半年乃至明年券商业绩的最大变量。

  点评:券商联合救市也引起了颇多争议,有法律界的人士质疑当时21家券商联合救市行为的合法性,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特别时期,特别操作”。而5个多月过去后,人们发现7月份“救市国家队”21家证券公司中竟有多家公司因两融业务违规和场外配资等问题被重罚,令人唏嘘感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前所未有和难以预料造就了券商惊心动魄的2015年。

  券商受处罚“大年”

  19家券商吃25张罚单

  2015年对于券商而言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大起大落来得太突然,上半年实现了业绩的翻倍增长,下半年利润却逐月下滑。不仅如此,今年也是券商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大年”,因为两融业务违规和违规配资等问题,今年以来已经有19家券商受到了处罚,处罚措施包括巨额罚款和暂停相关业务。

  1月16日收市后,证监会对45家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现场检查结束并且对相关公司进行了处理。其中,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国泰君安3家公司存在违规为到期融资融券合约展期问题,受过处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户数量较多,对这3家公司采取暂停新开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账户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民生证券、广州证券存在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融资融券问题,新时代证券、齐鲁证券、银河证券存在违规为到期融资融券合约展期问题,对这5家公司采取警示的行政监管措施。

  证监会4月3日通报的第二波两融大检查的结果是,长城证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中金公司、五矿证券、华西证券等6券商被处罚。其中,华泰证券存在向不符合条件客户融资融券、向风险承担能力不足的客户融资融券、未按照规定方式为部分客户开立融资融券信用账户等问题,被责令限期改正。国信证券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融资融券,被责令增加内部合规检查的次数。

  与上半年券商因为两融业务违规被处罚不同的是,今年下半年券商受处罚的原因集中于场外配资业务,而且受到的处罚相对较重。

  在今年8月下旬,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和方正证券先后发布公告表示,因涉嫌未按规定审查、了解客户身份等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在9月11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公布了处罚措施,在没收违法所得的同时对上述4家券商处以合计超过2.4亿元的罚款,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

  而在11月底,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三家券商同时接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一时引起市场多种猜测。11月29日,三家券商先后发布公告 ,解释了被立案调查的原因,均为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中涉嫌违反《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四条“未按照规定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的规定。

  点评: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业内更担心的是被罚券商或将在后续评级中被大幅度扣分并形成大幅度降级。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会出现当前热议的券商大幅度降级的情况,但如果真出现因为扣分而评级下降的情况,券商所受到的间接损失包括新增业务种类和新设营业网点受限、融资渠道受限等影响,造成提高融资成本的同时,也会错失很多商业机会。

  编者按:证券行业似乎从未像2015年这样惊心动魄过:券商们两次联合救市、见证了两融规模的大起大落、迎来了上市潮。同时,也经历了近年来最大力度的处罚整治,多家大型券商没能幸免。更令人扼腕的是,随着行业的跌宕起伏,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业精英、“陨落”的业界大佬不在少数......在纷繁复杂的2015年之后,券商们又将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挑战?也许正如某券商总裁所说:必须拿起看家的兵器,必须勒住命运的缰绳。

  两融规模历经“过山车” 大起大落后几乎回到原点

  经历了疯涨与暴跌的融资融券业务,将在稳步修复期中迎来今年的收官战。从牛市起步到疯牛形成,再到断崖式的下跌,2015年的A股市场可谓波澜壮阔。引发2015年市场波动的原因很多,但券商两融、场外配资等杠杆资金,普遍被认为是影响大盘涨跌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近年来发力布局两融的券商们,在两融业务上获得的利息收入,也随着今年股市的巨幅波动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变化。

  作为从2010年3月份才起步的创新业务,融资融券规模随着资本市场的上涨也迅猛攀升,并逐渐成为券商的新盈利点。截至2014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规模定格在10256.56亿元。而在2015年前5个月,两融规模迅速突破2万亿元关口,并在6月18日达到2.27万亿元的历史峰值。而在此期间,沪指从2014年12月31日收盘点位3234.68点起步,一路扶摇直上,于6月12日站上5178.19点高位,区间累计涨幅59.72%。

  市场普遍认为,在本轮“疯牛”行情背后,是包括券商两融等杠杆资金的推波助澜。随着市场交易量进一步活跃,两融业务也已成为券商最为亮眼的业绩增长点。以主流券商通用的8.6%的融资利率、8.6%~10.6%的融券利率来计算,2万亿元的两融余额水平可每日为券商贡献近6亿元的利息收入。

  不过,A股在6月12日创出新高后便开始了一场屠杀式的下跌,截至8月26日收盘,上证指数重挫逾2200点,上千只个股股价遭腰斩,惨烈程度堪称史无前例,融资客被迫平仓、“多杀多”的局面频繁出现。伴随股市快速下跌的是两融规模的快速萎缩,今年9月份两融余额触及9622.62亿元的年内低点,速度之快、下降幅度之大出乎市场预料。而两融业务给券商带来利息收入也缩水近三分之二。

  经过今年第三季度去杠杆后,资本市场自10月份以来开始企稳回升,券商两融业务热情再次被点燃,在10月22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规模再次站在了1万亿元之上,并保持至今。截至12月28日,两融规模为11894.2亿元,比2014年末仅增长15%,几乎回到了今年年初的原点。

  点评:2015年券商两融业务的规模和收入都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变化,从疯狂增长到急剧下降,再到逐渐复苏,最终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水平。虽然最后只是原地转了一个圈,但中间经历的波折却惊心动魄。券商从年初开始大规模融资用于发展两融业务,到大跌后开始担心两融坏账损失,这一年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和时刻铭记。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底两融余额的1.18万亿元与去年底的1.02万亿元有本质的不同,2014年两融规模突破1万亿元可以说是牛市初期的疯狂造成的,而经过股灾的洗礼,今年年底的两融余额数字是经过沉淀的,含金量显然更高。无论如何,每一轮牛市过后,无论成交量水平还是大盘点位,资本市场的总规模都会较前一个阶段有明显的上升,而券商无疑是最能长久受益于这种市场规模上升的行业之一。

  A股和H股市场新增6家证券公司

  券商上市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今年以来,关于券商上市的消息不绝于耳,4家券商实现A股上市,另有4家券商登陆香港联交所(其中有2家已在A股上市)。

  这其中,不乏搅动上市券商江湖排名的大块头。今年以来,申万宏源、国泰君安相继上市,这两家老牌券商实力雄厚,上半年,净利润排名中国泰君安已经跻身前三。另外,东方证券、东兴证券也在今年顺利上市。

  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的券商“动静”也相当大。4月10日,广发证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本次赴港IPO总募资金额将接近280亿港元,是今年迄今为止整个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IPO,亦是迄今为止中资券商在港最大规模的IPO;6月1日,华泰证券H股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当天就受到投资者热捧,全天成交额高达71.75亿港元,位居港股主板首位;7月6日,国联证券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11月9日,中金公司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老牌投行贵族也终于圆其上市梦。中金公司是中国内地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投行业务是其优势业务,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4年公司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在业内排名第三。

  另外,12月14日, 兴业证券公告称,兴业证券所属企业兴证国际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这是A股上市券商中首个拆分境外业务并在境外上市的案例,此前境内券商的香港子公司均在母公司A股上市前在港上市或通过并购实现。

  与此同时,据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还在排队等待上市的券商还有8家。分别是:第一创业,审核状态为已通过发审会;浙商证券,审核状态为预先披露更新;华安证券、银河证券审核状态均为已反馈;中原证券、财通证券、华西证券、天风证券审核状态均为已受理。

  点评:如今,上市券商数量已经上升至23家。自2014年12月29日国信证券上市,紧接着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4家券商成功上市,打破了A股市场证券板块持续了两年多的IPO沉寂,随后国泰君安的就加入更是给上市券商队伍增添一员猛将。而从目前不断增加的拟IPO券商数量来看,券商有望再次迎来上市潮。而上市也为券商之后的发展迎来更多的机会,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实现的净利润总和占到整个125家证券公司的55.3%。

  “互联网+低佣金”效果显现 “触网”缺乏深度创新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今年,互联网证券业务也给券商带来了看得见的回报,“互联网+低佣金”效果显现。经过五次扩容,到今年共有55家券商获得该项资格,占比45.8%。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加入,也使得券商各项业务在行业江湖中的地位面临重新洗牌。

  网络经纪带来的低佣金和交易的便捷性也显著提高市场成交量。相应地,券商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也在提升。较早一批开展线上经纪业务的券商,已经在市场份额方面占据优势,比如华泰证券。而一批中小券商另辟蹊径,券商经纪业务江湖地位正在被重塑。

  本报也在券商互联网证券业务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进行追踪报道。自2014年12月17日推出“证券公司互联网证券业务测评”标准及结果报道之后,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在今年,本报继续推出该系列的后续报道,目前系列报道已经推出了6期。其中在今年3月4日的系列之三的报道中,本报公布了第二次测评结果,对于11家券商做了测评,中泰证券得分拔得头筹;在6月3日的系列之四报道中,对最新获得试点资格的20家券商做了测评,中山证券得分居首;在11月11日,本报推出券商参战“双十一”情况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108家券商中,仅有10%的券商参与。不难发现,2015年,中小券商在互联网证券业务方面的积极性很高,这项业务有可能成为他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手段。另一方面,整体来看券商在互联网证券业务上还处于探索和布局阶段。

  点评:从近几次的测评结果来看,互联网证券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券商们已经渐渐将重心从网络基础服务转向网络金融服务,一方面是基础服务能带来的利润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佣金战之后,如何继续提供服务留住客户显得更加重要。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发展网络金融服务方面,大型券商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中小券商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一点也考验券商的资本金以及在传统业务方面的表现等等。

  银河证券副总裁朱永强对于今年券商互联网证券业务的发展有这样的点评:券商的互联网证券业务发展效果不彰,行业缺少深度创新,行业整个一年下来,大家看到的都是在打价格战,在做开户,没太多技术含量。

  券商定增潮起潮落:从备受资金追捧到尴尬下调定增价

  自去年11月下旬大盘加速上涨开始,随着成交量的持续放大和两融业务融出资金规模的攀升,券商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券商的再融资动作也备受市场的关注。从2015年1月份开始,券商抛出再融资方案的速度逐渐加快,拟募资规模也屡创新高。由于A股市场普遍快速上涨,券商的股价远高于其定增价,形成了巨大的套利空间,券商的再融资方案备受大资金追捧。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015年以来,有15家上市券商抛出了不同形式的再融资方案,计划总募集资金规模约2500亿元,其中有7家上市券商选择定向增发。今年上半年,多家券商在A股火热时宣布定向增发被市场解读为重大利好,引起股价连续上涨,而股价上涨又可以为参与增发的机构创造更大的浮盈,机构对于参与上市券商的再融资的态度非常积极。

  然而,正如《围城》中的经典名句一样,“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在今年上半年券商定增最火热的时候,中信证券、西南证券、山西证券等15家上市券商都遭到了重要股东的减持,累计减持规模超过260亿元。

  随后,上市券商的定增潮在市场快速下跌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6月下旬开始的A股大幅下跌导致券商的定增发行价远高于二级市场股价,多家券商为了确保增发成功,在集体发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措施公告之外,不得不抛出股东增持、承诺不减持、回购股份、员工持股计划等多重利好以稳定股价。

  不过,在今年8月份市场再次下跌之后,更多的券商都开始面临股价与增发价倒挂的尴尬,今年上半年的再融资潮开始转变为下半年的降价潮。长江证券、东吴证券、山西证券、国金证券、申万宏源、东兴证券等公司都先后宣布下调定增价,再融资规模合计缩水了约239亿元。其中,申万宏源和东吴证券在今年下半年曾两次发布公告宣布下调定增价,申万宏源的定增底价比最初的16.92元/股下调幅度超过40%,而东吴证券的定增底价与最初方案相比下调幅度更是超过51%。

  截至昨日收盘,唯一没有下调定增价的国元证券收于22.9元/股,与其30.24元/股的增发底价相比低约24.3%。

  点评:券商无疑是牛市中最受益的行业,在市场火热时,成交量激增、IPO加速、两融规模暴涨都将为其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券商也是牛市中资金需求最迫切的行业,各种业务想要扩大规模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再融资需求强烈。然而,随着股市下跌,券商各项赚钱业务都有所萎缩,再融资的需求和能力都因此受到制约,呈现出强周期特征。定向增发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来说都特别重要,而对于券商而言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如果自家的定向增发失败,券商投行业务的能力也可能受到客户的质疑。因此,券商定向增发的成败对其至关重要,无论是募资规模还是定增时机的把握都应该仔细斟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