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然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后,还有接近60亿元应收款、业绩补偿款没要回来,实际控制人又突然宣布破产了。流年不利的华映科技,在业绩巨亏之后,又遭到实际控制人当头一记闷棍。
华映科技9月19日公告称,由于资不抵债,债权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导致无法继续营运,9月18日,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映管”)已依中国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申请破产。
截至2019年6月底,尽管持有华映科技26.37%股份,为第一大股东,但中华映管却不承认这一关系。早在2019年2月,在撤走派驻的董事、监事之后,中华映管就已声称丧失了华映科技的控制权,不再承认双方的关系。
中华映管单方面断绝关系的做法,是否是为“赖账”而做的准备?根据披露,截至2019年6月底,华映科技尚有应收中华映管的账面余额为28.8亿元、业绩承诺补偿款30.29亿元未曾支付。不仅如此,中华映管撤离之后,高度依赖实际控制人的华映科技,将何去何从?
大股东欠款近60亿
华映科技9月19日公告称,由于资不抵债,债权人竞相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土地、建物、设备等资产,已无法继续生产、营运,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映管”)已在此前一天,依中国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申请破产。
刚刚破产的中华映管,是华映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华映科技前身是1993年上市的闽闽东, 2010年初,闽闽东重组以4.36元/股的价格,发行5.56亿股,收购中华映管全资子公司中华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映百慕大”)等持有的四家子公司75%的股权后,更名为华映科技。截至2019年6月底,华映百慕大持有华映科技7.29亿股,占比26.37%,为第一大股东。
实际控制人的破产,在华映科技来得并不突然。中华映管、华映百慕大2018年12月13日公告,均已发生债务无法清偿之事,向当地法院申请重整及紧急处分。2019年7月29日,中华映管的紧急处分、重整申请,均遭当地法院驳回。
实际控制人的突然破产,将华映科技推入了危险境地—尚未收回的数十亿元欠款,一下子就没有了着落。
中华映管拖欠的巨额款项,主要来自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关联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华映科技的应收账款余额共计32.19亿元,其中31.3亿元来自中华映管,占比97.26%。
中华映管拖欠的上述应收款,2018年就已逾期。截至2018年11月底,华映科技应收中华映管款项余额折人民币约31.5亿元,同期逾期金额折人民币 17.61亿元。截至2019年6月底,应收中华映管的账面余额为28.8亿元,计提金额则达27.89亿元,计提比例高达96.79%。
除了上述应收款,中华映管还有巨额业绩补偿承诺,未向华映科技支付。根据重组时的承诺,自2010年起,华映百慕大等要确保上市公司每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不足部分由华映百慕大以现金补足。若后续关联交易金额比例恢复至 30%以上(含30%),仍须确保上市公司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不足部分由华映百慕大补足。
但2018年年报显示,华映科技当年的液晶模组业务公司模拟合并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3.89%。 要满足不低于10%的净资产收益率,对应的净利润需达3.67亿元,而2018年该业务净利润巨亏26.63亿元。按照承诺,华映百慕大需要以现金补足30.29亿元。
按照上述数据计算,截至目前,拖欠的应收款、业绩承诺补偿款,中华映管尚未偿还的华映科技款项,合计金额已经达到59亿元上。
根据华映科技披露,2月12日,该公司为此向法院起诉,要求中华映管履行承诺补偿,并在3月底追加中华映管控股股东大同股份为被告。8月27日,中华映管、大同股份均请求法院驳回华映科技的起诉。
大股东蓄意赖账?
尽管已经对中华映管的大部分欠款进行了计提,但对华映科技来说,这可能仍旧远远不够。
随着中华映管进入破产程序,剩余的未计提部分、业绩承诺款,有可能将颗粒无收。
根据中华映管8月7日公告,因土地、厂房全数遭法院查封,且多数债权人业已取得执行名义,自7月30日起,中华映管之资产随时有遭查封、拍卖的可能。华映科技也称,从2018 年年报、法律手段获得的其他信息分析,中华映管大部分资产均已抵质押,偿债能力有限。
根据公开信息,中华映管2019年3月曾向台湾桃园地方法院提交一份重整概要,无担保债权人债权金额超过新台币30亿元以上部分,将按债权金额1%分次清偿,而华映科技对中华映管的应收款,即属于无担保债权。如果中华映管最终破产,追回的希望更为渺茫。
更为严重的是,中华映管方面,似乎并无偿还之意。早在2018年12月,就已留足了后手,撤离了派任的管理人员。
2018年12月17日,中华映管派驻华映科技的董事长林盛昌、监事刘俊铭辞职。公开信息显示,林盛昌1967 年出生,台湾东海大学毕业,历任中华映管彩色桃园厂经营效率课课长、TFT 生产技术中心桃园一厂厂长、中华映管总经理等职。
林盛昌的辞职,显然是为中华映管后续动作,以及进一步“赖账”做准备。2 月 12 日,该公司召开董事会,认定其对华映科技已丧失控制力,中华映管与华映科技及其子公司已非母子公司关系,自 2018 年 12 月底华映科技 不再编入合并报表。
根据华映科技2018年年报披露,中华映管抛弃其控制权的理由,包括股未过半、无董事会席次、无重要业务往来、无法参与及主导华映科技的重大活动决策、无指派主要管理人员等。但在此前后,中华映管持有的股份、华映科技股权结构,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中华映管的埋下的伏笔,远不止此。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当年底,华映百慕大持有华映科技4.98亿股,已质押3.81亿股。2017年,华映科技10转6之后,华映百慕大持股数量增至7.29亿股。截至2018年底,已质押数量为7.28亿股。到了今年6月底,质押股份下降到6.22亿股,质押数量有所下降,但全部处于被冻结状态。
业务模式崩塌
中华映管走向破产,对华映科技的影响,还不仅仅是巨额欠款可能打水漂。更为严重的,是对这家公司的业务模式的巨大冲击。
目前来看,华映科技的资金状况尚可。截至2019年6月底,尽管比年初大幅下降17.6亿元以上,但该公司货币资金仍有35.2亿元,除了14亿元的长期借款外,并无其他短期金融负债。
但华映科技的问题,不在资金,而在于业务模式的崩塌。华映科技的业务,是订单、销售两头在外的代工模式。以2018年为例,其营业收入中,代工、进料加工收入32.47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77%左右;2015年、2016年则达到61%、85%以上。
而代工、进料加工业务,又主要依靠实际控制人。根据当初方案,从 2010年起,华映科技每个会计年度内的关联交易金额,占同期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须降至 30%以下(不含 30%),但直至中华映管撒手而去,这一问题仍未解决。
公开数据显示, 2015年至2017年,华映科技向中华映管销售收入32.6亿元、22.5亿元、27.2亿元,在营收中占比高达60.34%、51.07%、55.65%。此外,2016年、2017年,向中华映管进行的采购,占比也达到26.47%、15.42%。
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华映科技与中华映管及其相关方发生的日常经营中,涉及的原材料采购关联交易金额占同期同类交易金额的30.92%,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关联交易金额,占同期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为53.25%。
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华映管陷入困境,并宣布脱离“父子关系后”,华映科技的营业收入一落千丈。2019年上半年,华映科技公司合并营业收入7.74亿元,同比下降66.17%;合并净利润亏损7.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亏损4.4亿元,同比下降162.34%。
事到如今,华映科技将主要希望,寄托在子公司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下称华佳彩”)身上。华佳彩的主要业务,是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等高新面板。
此前,福建省海丝纾困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已向华佳彩增资6亿元。 此外,莆田市政府以六年为期,向华佳彩投资金额120亿元的项目,每年补贴4.4亿元。其中,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的补助,已累计收到3亿元。
不过,华佳彩目前处境也不乐观。华映科技称,由于固定成本高、产能爬坡期长、新产品客户认证周期较长、产能利用率较低等原因,华佳彩2018年亏损约 16.73亿元。2019年上半年,华佳彩营收仅2.52亿元,净利润亏损4.11亿元。
(责任编辑:赵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