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利集团去年首亏近3亿元,近期刚收到中小板管理部监管函没过几天,又二度收到深交所的问询函,可谓麻烦不断。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09年上市后,公司开始大肆扩张扩展,资产从2009年的25.9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55.80亿元,而与此同时应收账款也从6.73亿元增长到96.15亿元,增长13.28倍,再加上其他应收款,账面余额已经达到106.66亿元,占到了总资产的42%。而计提坏账准备也是连续攀升,仅仅去年就计提坏账准备达16.33亿元。
公司似乎未太担心应收账款不能收回,反而继续大肆收购扩张。去年公司计划近100亿收购比克动力电池部分股份遭问询,终止后今年5月又拟11.79亿元收购中利电子49.14%股份。
不断下滑的业绩以及债务压力巨大,反应在股价上也是大幅下降,2017年定增31亿元的出资方目前已亏损超四成,而且同期的员工持股计划在31亿定增解禁前被抛售亏损6481.08万元。
违规长期占用10亿元募集资金
公司于2018年3月将10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用于暂时补充流动资金,期限不超过12个月,但今年5月22日才披露已将10亿元募集资金归还至募集资金专项账户。
公司实际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时间超过规定期限的两个月之久,中小板公司管理部火速向公司下发监管函。
才一天后,在5月23日,公司又将10亿元挪去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的解释是,由于公司主营业务中,线缆、光伏业务均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并且回款周期较长,公司需先期垫付大量资金,公司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增加,而且这可为公司节约财务费用4350万元左右。
近年来中利集团大肆进行规模扩张,营业收入增长迅速,但应收账款更是急速膨胀。数据显示,2011年上市时公司应收账款仅有19.1亿元,而截至2018年末,中利集团应收账款96.15亿元,加上其他应收款,账面余额已经达到106.66亿元,占总资产的42%。存货高达41.97亿元,应收账款和存货加起来占到总资产的近六成。
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也导致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流出。
除2013年和2018年外,其他年份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且数额较大,最低的也是2012年净流出4.63元,最高的是2016年净流出13.46亿元。去年公司迎来了首次巨大亏损2.88亿元,仅仅计提坏账准备就达16.33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短期借款52.70亿元,长期借款10.18亿元,再加上应付票据及账款55.88亿元,其他应付款19.98亿元,合计138.74亿元。而货币资金仅有26.97亿元,如未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公司的资金压力将相当巨大。
100亿重组终止又筹划新目标
应收账款高企、债务承压,都未能阻挡公司扩张的脚步,在现金流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公司还筹划了两起大收购。
去年作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切入口以及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利集团将眼光瞄向了动力电池领域的佼佼者比克动力。
去年5月,公司花费5.5亿元分批收购5.36%的比克动力的股权,上市公司持有的比克动力的股权由2.93%增至8.29%。但公司并不满足于此,随后公司开始停牌重大资产重组,拟收购比克动力初步预计交易作价或达到100亿元。
今年1月11日,公司又终止了这次收购,原因是面对二级市场大幅波动、去杠杆等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结合标的公司实际情况、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对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产生较大不确定性。
向新能源电池转型失败后,公司又将目光重新聚焦主业。5月21日,公司称将收购萍乡欣源、长朗投资、朱永涛和金政华分别所持有中利电子21%、14.11%、9.25%和4.78%股权,收购完成后中利电子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称,这次收购是落实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公司现有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员工持股计划亏损6400万
虽然公司想通过收购尽力重振旗鼓,但公司的业绩今年继续下滑,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25.48亿元,同比下降21.45%,而净利润更是亏损8512.94万元,下降489.44%。
公司大肆扩张业绩却不断下滑,股价也应声大幅下跌,31亿元的定增股东已浮亏四成。
2017年公司向6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2.3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6.69%,发行价格为13.35元/股,共募资31.06亿元。而今年1月25日,上述发行的2.33亿股股份已解禁上市流通,截至目前,公司股价已跌至7.3元,下跌超过45.31%。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批限售股解禁之前,1月19日公司披露已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将2017年员工持股计划花费1.88亿元购买的1498.96万股股票全部抛售,而披露的前两天公司发生两宗大宗交易成交量刚好为1498.96万股,与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数量一致,相较于购买时成交均价约12.51元,这次卖出意味着抛售员工持股计划损失约6481.08万元。
(责任编辑: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