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报显示,上市公司回购计划主要用于股权激励,市值管理类型回购占比偏低。2023年以来预告回购的计划中,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市值管理、盈利补偿、其他用途的数量占比分别为93%、3%、1%、2%。
——————————
8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一些上市公司用真金白银“投资”自己。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收盘,本月共有59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回购方案。而上年同期,仅有2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回购方案。
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股份回购对于稳定股价、提振投资者信心具有重要作用。8月18日,证监会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出一揽子措施,其中就包括进一步优化股份回购制度。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当天回应称,将支持更多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来稳定、提振股价,维护股东权益,夯实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数据显示,当天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计划。
“从历史上看,基本上每次回购政策调整,都与市场底部较为接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韧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较多发生在市场阶段性偏弱、估值偏低的阶段,政策层面的松动也有助于上市公司回购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投资价值并没有因回购而增加。相比之下,市场对于注销式回购的呼声更高,这将使得上市公司股票“含金量”增加。对此,王韧表示,投资者不仅需要关注回购行为,更要关注回购形式和用途。
释放利好信号 科创企业成回购主力
“股份回购是替代股票分红的一种资本操作模式,可以实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双赢。在A股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股价过低,股份回购释放了长期利好信号。”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张学志注意到,今年以来参与A股回购的公司更多、回购资金规模更大,其中不乏科创企业。
“证监会出台活跃资本市场25条措施当天,艾融软件、吉冈精密、太湖雪、华光源海等科创板企业进行了股份回购。”张学志告诉记者,科创企业的体量小但是成长性好,目前的估值普遍较低,它们的股份回购不仅是对证监会此前政策措施的回应,更是公司提振股价的自发行动。
多家科创企业在公告中提到,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目的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公司整体价值。有专家表示,回购股份让投资者能够参与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来有效回馈于投资者,形成良性循环。
“就科创企业而言,市场更看重其创新能力和长期成长性,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的效果会相对更好。”王韧补充说,从监管层面看,科创企业在股份回购方面受到的限制也相对更少。
他结合近年来A股市场的回购情况分析说,从行业看,去年回购规模居前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石油化工、汽车,前年同期则主要集中于家用电器、计算机、电子、医药生物、通信等行业。“今年开始,很多医药、电子类科创企业股价大幅下跌。”
中金公司研究部近日发布的研报显示,2023年以来已实施回购的公司中,机械、医药、电子、基础化工、计算机、汽车、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轻工制造、食品饮料等行业回购家数最多。电子、基础化工、机械、医药、农林牧渔、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计算机、汽车、家电、交通运输等行业涉及回购金额相对大。
政策落实需配套
实际上,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出现3次股份回购热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股“回购潮”基本和“市场底”如影随形,A股“市场底”一般滞后于“政策底”1-2个月。
“‘政策底’的确认通常伴随着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密集出台。”王韧记得,2018年,我国公司法对股份回购制度作出专项修订,回购制度赋予上市公司更多自主权,包括拓宽回购资金来源、适当简化实施程序、引导完善治理安排,鼓励各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强化激励约束,促进公司夯实估值基础等。2022年10月,证监会、沪深交易所再次就修订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增持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进行多方面优化。
“在市场较低的位置放松相关政策,实际上是比较有利的,因为此时市场比较平稳。”王韧分析说,这也符合监管部门的理念,即尽量不干扰市场的运行。
他结合证监会近期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的综合施策说,对未来影响较大的仍是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举措,包括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虽然证券交易经手费下降的效果要传导至投资者,还需要时间,但目前推出的政策规则提供了相应的空间”。
不管是向投资者让利,还是支持上市公司回购,在王韧看来,制度优化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回购增持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当前市场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推出一揽子举措,也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有效提升市场活力、效率和吸引力。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综合来看,中国股市已经进入到价值投资区间,而价值回归的节奏与力度,既取决于未来的经济复苏,也取决于政策落地的力度与节奏。“我们认为对于后续市场表现不必过于悲观,当前市场机遇整体大于风险,建议未来考虑从政策支持领域,以及顺应经济转型的创新成长产业进行配置。”
“政策信号的传导需要过程,效果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王韧看来,政策的逐步完善能为未来行情上涨提供持续的动能,“关键是相应配套政策能够陆续出台,助力政策及时、有效地落地”。
引导中小投资者关注回购形式和用途
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让一些上市公司加入股份回购的行列。但不同的股份回购用途,会给股东、投资者带来不同的反馈与获得感。
上述中金公司研究部发布的研报显示,从回购目的看,上市公司回购计划主要用于股权激励,市值管理类型回购占比偏低。2023年以来预告回购的计划中,用于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市值管理、盈利补偿、其他用途的数量占比分别为93%、3%、1%、2%。
“相比于注销式回购,用于股权激励的回购并没有减少流通股数量,受益的范围主要是核心员工和少部分高管。”在王韧看来,回购要真正惠及中小投资者,还需进一步引导更多上市公司将回购股票用于注销(即从股票市场中移除),“用真金白银来购买自家公司股票持续增加公司每股权益,通过对未来价值的肯定来回馈股东和投资者。”
他结合早年间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回购低买高卖、不当套利的情况分析,随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的完善及金融监管的强化,踏踏实实的“真回购”会越来越多,回购对于股价的正面影响会逐步增强。与此同时,中小投资者对于回购的理解也将逐步深入,“不会仅仅因为上市公司回购就认为其具有投资价值,会发现回购行为本身虽然释放出利好信号,但回购有多种形式,要更关注回购的用途。”
“投资者应结合公司基本面理性评估股份回购,市盈率较低、长期成长性好,大股东和管理层增持而不是减持,符合上述条件的股份回购才是切实的利好。”在张学志看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方案应明确公告回购用途,明确公告大股东是否有减持行为。他举例说,回购的股份如果在价高时再减持,就只能发挥提升股价的短期作用,无法提振投资者信心,甚至不排除公司利用不对称信息牟利的嫌疑。“如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的,应严格执行锁定期和减持规定。”
(责任编辑: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