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振股价,茂硕电源(002660.SZ)高管抛出亿元增持计划,结果只有离职董秘增持不到3000元,引起深交所火速问询。
去年6月,茂硕电源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董事及高管计划12个月合计增持1000万元-1亿元股份。而截至6月4日,该减持计划终止,仅已离职的董秘、副总经理谢春华以2712元增持400股。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高管未增持,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方笑求及蓝顺明今年减持197.01万股,不再是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长江商报记者还注意到,公司去年3名高管离职,4名高管去年税前年薪未超过10万元。
这或源于公司难看的业绩。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茂硕电源扣非净利连续五年为负,累亏3.58亿元。净利润一直处于盈亏之间徘徊,上市7年的净利润合计亏损2.04亿元。
亿元增持计划仅离职董秘增持400股
6月4日,茂硕电源公告,公司董事长顾永德,董事、副总经理肖明,副总经理潘晓平,董秘、副总经理谢春华及子公司部分核心管理人员此前计划自2018年6月25日起12个月内合计增持1000万元-1亿元股份,截止目前,高管增持共400股,合计2712元。
事实上,只有公司原董秘、副总经理谢春华(已于2018年8月24日离职)增持400股,增持价格为6.78元/股,其它拟增持人员暂未增持公司股票。
公司的解释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公司拟增持人员积极筹措资金,但由于金融市场环境变化、融资渠道受限等客观原因,导致增持计划的实施遇到困难,经审慎研究,公司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管理人员决定终止履行未实施部分的增持计划。
6月5日,深交所向公司发送了关注函,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拟增持人员在制定增持计划时的决策是否足够审慎,以及是否存在利用增持计划炒作公司股价、误导投资者的情形,是否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公司去年共有13名高管,共从公司获得的税前工资总额为387.61万元,平均工资薪酬为29.82万元,而且有4名高管工资未超过10万元,独董陈海权,监事洪丹仅2万元左右的工资,去年独董施伟力、监事洪丹、董秘及副总经理谢春华3位高管已离职。
高管增持落空,而且股东减持加速。今年1月30日,茂硕电源公告表示,截至2019年1月29日,持股5%以上的股东方笑求及蓝顺明减持数量过半,截至2019年1月30日,方笑求及蓝顺明合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1371.63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4.99997%,不再是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
而且去年公司员工持股平台也全部出售所持股份,2016年12月,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账户(国民信托 茂硕电源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共计买入公司股票243.01万股(锁定期为12个月),占公司总股本的0.877%。而2018年11月7日,这些股票已全部出售完毕。
扣非净利连续五年为负累亏3.58亿
高管未实施增持计划或源于对公司业绩缺乏信心。
茂硕电源是高可靠、智能化、高效节能开关电源制造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上市之前营收和净利润均高速增长,公司在2012年上市,上市两年后扣非净利五年均为负,共计亏损2.77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4-2018年,茂硕电源近五年的扣非净利分别为-5139.70万元、-1968.07万元、-2047.87万元、-1096.69万元、-2.56亿元,合计共亏损3.58亿元。但公司从未被“ST”,因其净利润一直都是在正负间转换,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785.94万元、1605.31万元、-178.81万元、1306.50万元、-2.56万元,合计亏损2.77亿元,即使加上上市时两年的净利润依旧累计亏损2.04亿元。
净利润为正,很大功劳来源于收购的方正达电子。2015年,公司花费1.92亿元收购方正达电子,方正达电子的主营业务为柔性印制电路板(FPC)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LED节能照明领域。方正达电子2015-2018年净利润为4081.75万元、3932.69万元、4582.83万元、1039.37万元,占同期公司净利润的比重都过半。
但2017年,茂硕电源将持有的方正达电子34%的股权以1.53亿元予以转让,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方正达电子22.24%的股权,不再纳入合并范围。
最赚钱的子公司股权被出售后,2018年茂硕电源更是出现巨亏2.56亿元,资产减值损失2.85亿元。
而且让人担忧的是,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逐年下滑。普通开关电源、LED驱动电源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大,电子产品普遍呈现同款产品价格逐年下降导致产品毛利率的下降,近三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22.20%、19.64%、18.96%。
茂硕电源2018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中曾提到,若公司不能通过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来抵消价格下降的风险,或者无法持续推出新产品进行产品结构的升级,公司产品价格的下降将导致产品毛利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