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深度依赖某个或某几个大客户的上市公司,真的能说是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吗?”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知名互联网学者、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有这样的疑问。
建筑装饰公司全筑股份如今就在接受这样的询问。
日前,由于收入与费用确认存疑、应收账款高企、深度绑定恒大系公司等因素,发布年报不久的全筑股份收到上交所的问询函。
全筑股份在回复公告中表示,公司对恒大及恒大关联公司存在一定依赖的情况。然而,这个风险或许比想象中的更大。
营收靠应收不缺订单缺钱
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度,全筑股份的营收、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都呈现非常好的增长趋势。
2018年度,全筑股份营业收入65.21亿元,同比增长40.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58.1%。
看似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却是这家公司营收增长大部分来源于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的增长,且2018年其应收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其收入增长幅度。
2018年,全筑股份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54.9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4.22%,其中应收账款同比增长72.78%,应收票据同比增长300.66%。2019年一季度全筑股份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达53.7亿元,应收账款近40亿元,而全筑股份一季度收入仅仅为2.5亿元。
据悉,自上市一来,全筑股份的应收占(收入)比就一直极高(60%左右),2018年是最新的高峰。全筑股份的现金流因此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坏账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建筑行业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的采访时也表示,全筑股份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
然而,全筑股份根本不缺订单。
2019年初,全筑股份公告称,公司2018年新签合同金额为107.79亿元,同增38.89%,已签约待实施合同金额为109.90亿元,再加上已中标尚未签约的合同5.32亿元,公司在手合同为115.22亿元。
“全筑不缺订单的,他肯定能拿到客户订单,但是这家公司议价权很低,原材料采购都受制于房地产客户公司。”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说。
重度依赖大客户遭疑
公开资料显示,全筑股份是集建筑装饰研发、设计、施工、家具生产、软装配套等为一体的装饰集团公司。近三年该业务收入均占公司总收入的80%以上。
全筑股份的财报显示,2018年公司来自前五名客户销售额达38.83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59.54%,2017年同期为62.20%,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22.4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41.27%,其客户和供应商恒大系公司都占据了相当份额。
恒大及恒大关联公司目前在全筑股份的业务收入中占比在50%左右,全筑股份的前五大供应商深圳恒大材料设备有限公司和广州恒大材料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恒大材料”)都是恒大的关联公司。
据悉,全筑股份与恒大地产签订项目时,合同对主材采购进行特别规定,项目主材需要从特定公司(恒大材料)采购。(全筑股份在回复交易所的公告中表示,公司通过恒大材料公司采购甲指乙供材料符合行业惯例以及合理的商业运营决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筑股份2018年年报显示,大客户恒大系公司对全筑欠款24.3亿元,欠款年限为1年以内-5年以上。其母公司财务报表显示,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的应收账款情况中,12.69亿元的应收账款余额归属于恒大系公司,年限是5年以上。
一位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般而言,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就基本不可能了。而正常情况下,公司会将这样的客户纳入黑名单或者接单极其慎重。
然而,具有如此依赖性的全筑能拒绝恒大的订单吗?
Choice数据终端显示,全筑股份多年来的年净利率在3%至4%左右,毛利率长期以来都没有超过15%,低于行业中值。这些都是议价权偏低的表现。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深度绑定某个或某系客户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而房地产客户普遍有现金流紧张的情况,很容易传导到议价权更弱的房地产上下游企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全筑而言,虽然公司肯定能拿到客户订单,但是赚不到太多钱甚至可能得自己贴钱,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公司的发展完全受制于人。
接受订单,意味着低利润,甚至难以收到款项,还得源源不断的投入资源和金钱做项目,不接受订单,营收立刻崩塌,公司何以为继?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向全筑股份发送采访提纲,对于公司是否打算继续依赖大客户,是否有战略转向的想法等问题,全筑股份方面回复称,公司将逐步从“人居环境塑造”转型到“人居生活服务”。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