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驱动的科技城市任重道远
- 发布时间:2015-12-28 01:22:31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倪鹏飞 赵英伟 王雨飞
一、科技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和区域格局
1、总体格局:科技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城市之间
2014-2015年度我国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总体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指数均值为0.266,总体水平不高。从指数分段来看,指数在1-0.7以上的仅有3所城市,占比1%;0.7-0.5以上的有27所,占比9%;0.5-0.2以上的有139所,占比48%;0.2以下的有120所,占比42%。反映出我国城市之间科技资本的高度极其不均衡。我国科技城市竞争力的集中度极高,大量的科技资本聚集在10%的城市,并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驱动的“主战场”。这些具有优势资源的城市是否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整体的转型与升级。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是否能遍地开花、持续发展的基础取决于0.5-0.2指数段的139所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如果说前10%的城市是科技创新发展“龙头”的话,那么后面的139所城市则是“躯干”,决定了我国城市整体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的成败。科技竞争力指数0.2以下的城市有120所之多,深刻的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发展的艰巨性,在国际需求放缓、人力成本走高、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不二选择。
从我国城市科技竞争力总体指数分析得出:均值为0.266,变异系数为0.606。其中,变异系数0.606说明我国城市间科技竞争力的差异大,离散程度高。
2、区域格局:区域整体水平与内部差异趋势相反
从我国七大区域的科技竞争力指数的分析来看,沿海地区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高,内部差异小;西部地区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低,内部差异大成为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区域之间的主要特征。港澳地区的均值为0.513、依旧全国领先,变异系数为0.113,区域内的差异很小。东南地区的均值为0.381紧随其后,变异系数为0.437,虽然区域内差异较大但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相比,区内差异是最小的。环渤海地区的均值是0.377,变异系数0.532,高于东南地区。以上三个地区的均值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266。在七大区域里西南、西北地区的均值是最低的两个,分别是0.195、0.22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南的变异系数为0.721也是全国区内差异最大地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资源类产业依赖度高,在新常态下如何加速西部的产业转型、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成为其今后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3、城市等级:一线城市科技外溢不足
由我国不同城市等级的科技竞争力指数分析发现,一线城市的均值为0.653,二线城市为0.602,三线城市为0.478,四线城市为0.224。城市等级越高科技竞争力水平也就越高,马太效应显著,科技由一线城市向四线城市的溢出不足。一线城市的变异系数为0.324,高于二、三线城市,说明即使同为一线城市、个体之间的科技竞争力差距被拉大了,四线城市的变异系数为0.517,城市间的科技差异最大。
4、十强城市:三线城市长沙崛起于十强城市之列
2014年的科技城市竞争力排名前十强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广州、杭州、武汉、天津、大连、长沙,有3个一线城市、6个二线城市,1个三线城市。北京以其深厚的科技底蕴一马当先继续领跑科技城市竞争力榜首,大学指数、论文发表数、每百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三个指标的强大让北京的优势不可动摇。2015年度最引人侧目的是长沙,第一次入围科技城市竞争力前十强,打破了长期由一、二线城市垄断的旧格局,其人均教育支出指数由2014年度的0.096提升至2015年度的0.194是最重要的原因。香港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使其科技经济的转化度极高,占据分项指标首名,相对短板是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较低,2015年度的科技投入指数也快速下滑使香港跌出前十,需要加强科技的需求及投入。
二、科技竞争力区域差异日趋缩窄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城市科技竞争力变化趋势,本文对2012-2014年科技城市竞争指数做了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如下。
1、总体趋势:科技竞争力全国均值有下滑危险
我国科技城市竞争力总体上呈现出均值逐年下降,三年间前十强的平均指数和全国的平均指数虽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2014年科技竞争力指数的中位数为0.226,与当年均值0.266相比,有一半以上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指数位于中位数以下,紧靠科技竞争力指数较高的城市将全国均值拉到中位数以上。全国科技竞争力整体下滑的同时还伴随城市之间科技竞争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2、区域趋势:内地各区域间科技竞争力结构趋同,区域内差异日趋收敛
从区域的视角来看2012-2014年度港澳地区的科技城市竞争力指数最高,东南地区紧随其后,并对港澳地区形成追赶之势,两者的差距逐年减少;紧随其随后的是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均值都在全国均值之上;中部、西南、西北地区属于我国科技竞争力较弱的区域,但可喜的是在全国其他区域均值快速降低时西南、西北地区的降幅很少,说明科技竞争力空间差异呈现出收敛的趋势。从各区域科技城市竞争力的结构来看,除沿海和港澳地区外,内陆的几个区域都存在少数几个科技竞争力比较好的城市,而绝大多数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水平都相对较差,区域内部发展结构相似。
为了更好地观察区域内部差异程度的变化,本报告分析了2012-2014年七大区域的标准差,发现港澳台区域的差异波动最大,2014年度内部差异降至0.058。东北、西南、西北、中部区域的内部差异开始逐年降低,这点也验证了上文我国科技竞争力指数整体差异缩小的结论。另外环渤海、东南地区的差异收敛的不够显著,说明该区域的内部差异依旧存在。
3、城市变化:科技竞争力随城市环境变化潮起潮落成为常态
2012-2014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科技城市竞争力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下主动的或被动的做出了调整。澳门、深圳这样经济体量庞大的特别行政区、特区城市,相继出现在上升最快城市排行榜,令人印象深刻。澳门的博彩业转型,深圳的第二次创业所带来科技需求和科技投入的增加让其科技人员数量、专利指数都有显著的提高,成为其科技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关键。通过各城市竞争力指数的对比分析发现,雅安、淮北、刘安、崇左、百色等名不见经传的四线城市纷纷进入了上升最快的城市行列。
通过对我国科技城市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城市竞争力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科技竞争力前十强城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出现收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科技传递更容易跨越空间约束,更多溢出到三、四线城市,让小城市的居民有个更多学习、分享科技的途径。经济转型期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城市的建设,随着教育均等化政策的实施、科技投入的加大、让三、四线城市的教育、科技投入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总体排名中香港的下滑、澳门和深圳的快速提升让我们看到城市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只有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才能确保城市的科技创新力的长期向上。
三、四大问题需重点关注
通过上文对我国科技城市竞争力排名、指数的实证分析发现,虽然我国科技城市竞争力出现了前十强城市与整体均值差异的收敛,个别三、四线城市的快速崛起、人均教育支出的稳步增加等可喜的变化,但是问题也同样很多,必须引起重视,在下文中给予总结与归纳。
第一,我国城市的科技需求较弱,教育支出指数偏低。由科技竞争力分项指标来看,我城市的科技需求仍然较低,虽然2014年的人均教育支出0.144相对于2013年的0.087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科技投入缺少持续性,2013年下降明显由2012年的0.259降至0.100,2014年虽提高至0.249但仍低于2012年的水平。另外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指数0.500,基本与去年持平没有增加。科技需求不足是困扰着我城市科技竞争力提高的大问题。
第二,我国城市的科技投入不足,大学指数极化严重。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是从城市层面来看科技投入的缺口还是较大,本年度科技城市竞争力分项中等以上学生占全部学生比重指数仅有0.313,大学指数就更低为0.040。教育是科技竞争力的基础,现阶段城市科技投入的空间差异是影响我国科技传播的主要问题,我国科技投入前十强城市占总投入的37%,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积聚于少数城市影响了科技整体的分享和传播。
第三,科技产出总体水平低,少数城市极好,多数城市极差。我国城市的科技产出水平低,本年度国际专利指数的均值仅为0.041,远远低于上年度的国内专利指数0.500,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还处于较低程度,山寨和模仿的技术较多,无法获得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发明专利。我国国际专利的分布空间差异巨大,集中于少数一线城市,其中前十强城市占有30%,另外有65所四线城市国际专利指数为零,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亟待改善。
第四,科技经济含量在整体经济中过低,科技人员指数下滑。代表科技经济水平的高科技产品的进出指数没有的明显提高,科技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过低,即使科技竞争力强大的北京、上海相对与香港也没有优势。很多城市的科技经济转化效率较低、投入和产出也不相匹配。科技人员指数出现下滑由2013年的0.058降至0.054。
四、提高科研投入 实现科技存量社会共享
通过对我国289所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案例对比和区域变化分析发现我国城市的科技竞争力还存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尊重科技鼓励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稳步提高科研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例。树立尊重科技的社会风气,允许社会办教育,开放幼儿教育、专项特长教育,激发市民对科技需求,建立电子图书馆,开放大学、科研机构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环境。鼓励创新,加强科技产权的保护,稳步提高科研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例,保证科研费的持续投入,加快高科技设备的折旧速度,满足城市的科技需求,创建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
深化科技教育均等化战略,拓宽科技分享、传播的渠道。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的义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和落实,然而科技教育均等化不仅局限于中小学的义务教育,科技阅读、分享、交流也是科技教育均等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的教育经费支付制度会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聚集于发达地区,因此为了加快发达区域的科技外溢有必要拓宽科技分享、传播的渠道,大力发展移动互联教育,加速网络带宽建设,开设名校网络课堂,让欠发达区域的市民快速获得所需要的科技,从而打破原来空间格局。
建立灵活的人事、项目管理制度,实现科技存量的社会共享度。小城市相对科技人才匮乏,科研资金不足,无法提高科技产出。中央政府应该采用灵活的人才、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开放的科研平台,实现全民共享,加速科技的互联与交流,对于互联网光缆、移动基站、超级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实施国有化战略,向社会开放。通过交流与分享来提高现有人才、科研设备、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对中小城市的外溢,最终提高其科技产出水平。
加强财税收对科技经济的激励,支持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整合与改造。科技经济占比低,发展方式粗放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新兴科技产业在成长初期盈利水平低、投入大,很容易中途“夭折”,特别需要政府税收、财政的激励与帮助。加速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鼓励传统产业引入互联网思维,帮助传统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提高城市科技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新型城镇化重要战略。目前虽然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涌现出一批有特点的科技城市,但是从城市整体的发展水平来看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赵英伟,青岛科技大学讲师;王雨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