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江南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伊利集团、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等19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重磅发布!
近年来,益生菌概念逐渐被公众所认知,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产业极速发展的背后,相关标准对益生菌市场进行规范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2021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院士、专家及业内主要企业代表共同立项制定《食品用益生菌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团体标准,促进益生菌行业健康发展。伊利作为重要的参与企业之一,全程积极参与《通则》的制定过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绍薇教授提出对益生菌行业的发展的4项思考:提高学术自信,多学科交叉深化益生菌研究;强化益生菌的科技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源头标准的建设,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瓶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持续做好益生菌科普。益生菌从传统的发酵食品中来,到多元化的健康产品中去,在食品的健康转型的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樊红平副司长指出,“实现益生菌保健食品功能有效性、安全性,需要科技的支撑以及科学的共识,推进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法规不断完善,建立益生菌保健食品全周期的管理模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主任表示,“人民群众的健康是食品产业追求的重要目标,益生菌产业的良性发展是我们追求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益生菌的长期发展要依法依规,安全是基础,以科学为支撑,构建协调统一的标准法规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陈卫校长提出,“随着科学对益生菌生理功能认识的加深,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可不断提升,以益生菌补充剂为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法规标准是产业创新、市场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桥梁。《通则》标志着我国益生菌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新起点,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通则》发布会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徐进研究员对《通则》进行解读,核心内容围绕益生菌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菌株水平研究与评价、食品安全及质量要求、标签、存储、运输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活的”、“摄取足够数量”和“健康有益”是益生菌的特征性要求。《通则》提出了“推荐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107CFU/g(mL),如科学证明达到预期效果所需的数量少于上述推荐量,则可使用经科学证明的活菌数量”。明确了益生菌产品量化品质要求,给优良益生菌产品带来了脱颖而出的机遇。同时,《通则》指出益生菌要在聚焦在菌株水平进行评价。
《通则》为益生菌行业第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标准,从上游(包含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菌株水平研究及评价)到中游(包含生产规范、食品安全及质量要求)乃至下游(包含产品标签、贮存和运输以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促使益生菌产业发展有标准可依,还使其整个产业链更具系统性。
在以“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益生菌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伊利集团总裁助理云战友博士表示,“伊利高度重视益生菌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全程积极参与《通则》的制定过程。《通则》对菌株鉴定规定“基于表型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到株水平”,这不仅为拥有大量菌株的上游企业进行保护提供了参照要求,对于拥有专利菌种的终端企业用户,比如伊利多年打造的专属菌株乳双歧杆菌BL-99、副干酪乳杆菌K56和ET-22,也有一些企业有独家授权使用的知名菌株,都可以参照建立系统的“株”水平鉴定,为菌株质量控制、菌株知识产权保护都有好处。”
实现菌种本土化,疏通科技成果转化通路,一直是我国益生菌产业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多年来,伊利始终走在益生菌行业发展前列,不断推出如乳双歧杆菌BL-99,副干酪乳杆菌K56和ET-22等来源于中国本土、具有中国专利认证的益生菌菌株。伊利一直致力于与益生菌研究的行业专家、科研院所、菌种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布局并深耕益生菌的开发和相关研究,为行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伊利将继续加强益生菌功能性开发及应用,完善产业布局,激发行业发展的更大活力。
(以上图片为伊利提供,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