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当中国经济的增长从要素驱动变成创新驱动的时候,我们已有的东西,恐怕并不足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
对于马云,从来不缺少误解。
如果我们了解的更多,也许会有不同的观感。
让我们先说一个十年前的故事,两个当时看起来都很小的业务,今天成为了阿里和蚂蚁的支柱,它们的壮大,来自于马云基于未来的思考。
2010年,当时阿里金融的负责人孙权。对,他就是现在蚂蚁的CEO,带领团队想做一个金融贷款类的产品。当时,孙权只有十几个人。那时,他手下资源很有限,连一个数据分析师都没有。那时,阿里的中台能力还没有建成,数据呈现分割状态,阿里小贷跑一次计算,整个淘宝的系统就有可能瘫痪。
当孙权代表阿里金融在向马云汇报时,马云给出了他的拷问,马云觉得贷款金额上限太高,同时也没有完全用数据和技术去解决问题。在马云的心中,小企业也有信用,而阿里金融就是要服务小企业。
当时在场的还有王坚博士,对了现在叫院士。那时主导阿里云的他,急于找到阿里云的第一个客户,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后来流传很广的比喻,“直升飞机不是飞机”,以此劝说孙权用新的技术架构。
别看后来几年孙权成了阿里云的CEO,口吐莲花般向金融企业安利云上的好处。但是,在那个当时,孙权对云计算心里也没有底。
最后,马云一锤子拍板。
1)阿里的小微金融贷款户均贷款规模不能超过20万;2)这个贷款业务要跑在云计算上。
一穷二白之时,马云让阿里小贷的左手和阿里云计算的右手相互取暖。这两个当时还都在襁褓中的业务,就这样相互依偎的发展壮大。今天,这两个业务,一个成为蚂蚁集团最大的利润来源;另一个构成了今天阿里集团最有价值的业务。
所以,我们今天再去看,虽然蚂蚁微贷业务展现形式,也是贷款,但是这种贷款,是基于数据去判断信用,它第一次让数据产生了商业价值。它是贷款,也不是贷款。所以,后来马云总结出五新,其中就包括新金融。当时很多人看不明白,但其实是别人的实践没有到阿里那个地步。
这时,我们再看马云提的互联网金融三个核心要素:数据、基于大数据以及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
不能在创造问题的同一层面解决问题
在蚂蚁上市之前,按理说马云没有必要Diss传统金融系统,但是他还是做了,在引来金融圈的一片挞伐之声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马云现在是中国首富级别的人物,蚂蚁也在他演讲之前刚刚拿到了上市的路条,并且完成了上市的定价,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时候“闷声发大财”是最好的。所以,马云这样做很多人看不懂,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蚂蚁集团,还算比较了解支付宝的人,在认真看完了马云的演讲视频之后,我并不感到意外。相反,我觉得这才是那个马云,这么多年来,他一点都没变。
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对马云的内部和外部认知,具有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我想,作为一个相对拥有更多资料的人,我有责任写下这篇文章,讲一讲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不期望说服谁,而是希望用我所具有的信息,去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因为误解和隔阂往往就由此产生。
大家也许看过一个马云最早的上镜视频,在杭州夜晚熙熙攘攘的马路上,电视台设计了一个拿走井盖的局,杭州当时经常丢失井盖,电视台就演了一场戏,看有没有市民能够挺身而出。这时候,站出来的是马云。
还有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光的视频,马云在北京创业时,去政府机关拜访遭遇闭门羹,大家还记得他怎么说的吧。中国在开放,外国人到我们网站上看,中国的Internet上什么都没有,这就不好了。我相信,那时候的马云,在说这些话时,周围的人会觉得他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但是二十多年后,马云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彭蕾还说,马云很好玩,早年在阿里巴巴,马云还说过我们去坐船去保钓吧,从杭州这里去还近,虽然听起来不着边际,但是这个人爱折腾。
马云现在不缺钱,本已退休的他其实可以颐养天年,他出来说这样得罪人的话,背后一定有一种他认为对的,他作为一个公司创始人必须要履行的责任和担当。
今天,在阿里巴巴梳理的新六脉神剑中,“此时此刻、非我莫属”的担当精神,是阿里六条核心价值观之一。如果你去问阿里和蚂蚁的员工,他们为什么会服膺于这样价值观,他们会告诉你,是因为周围的人,包括最高层的Leader也是这样做的。
2020年,在蚂蚁即将上市的今天,马云依然这样做,我们就可以推测,蚂蚁在做业务时,依然会这样,依然会保持他们十六年来的行事方式,这些人构成的组织,依然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就像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所说,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整个公司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蒸馏上升至他的层面。马云也是,虽然他已经退休,但是阿里的事情他不能不管,蚂蚁的事情也不能不管。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际,他出来说话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对局面巨大的推动。
作为公司创始人一,马云这么说一定是为了蚂蚁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马云的话,绝对不是单纯只为蚂蚁而讲,他讲的是一个社会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你从来不能在创造问题的同一层次解决问题。马云清楚的知道,他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出发,只有在更高层次解了局,当下公司的问题才能解决,这就是他所提到的新的金融体系,这就是他所说的信用体系,这就是面向未来的监管体系。
这不是马云的第一次
关于新金融,马云不是第一次发声。
2004年1月,马云在达沃斯年会的会场上,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启发,感觉到中国电子商务要发展,就必须解决支付的问题,于是当晚就给杭州大本营打了一通电话,要求迅速启动支付宝。
末了,他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需要坐牢,我去”。
在当时,无牌照企业涉足支付行业是有法律风险的。马云不是没有过犹豫,但是他知道,中国的电子商务支付问题,最终要有人来解决。
支付宝由此诞生。
2010年初杭州人民大会堂,支付宝年会,在公司为支付规模迅速提升而高兴时,马云却给大家泼了头冷水,他提到了客户体验的问题,提到了要支付宝人要更有担当。
最后,他说,“2010年我希望大家为客户去承担责任、为客户去冒险、为中国金融界去创新。只要你说,我这个是对客户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大胆勇于创新、往前走,要是坐监狱我跟大家一起去坐。不会有问题的。”
随后,彭蕾带领支付宝重回客户价值,支付宝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2010年末,快捷支付推出。中国因此迎来了移动支付的时代。
2013年,在年初的高管战略会上,马云再次督促大家要勇于承担社会问题、加大创新力度。为了担心支付宝因为外界的质疑和争论而畏手畏脚,他说,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躲在角落里”。
当时,马云并不知道,一个在2012年12月22日启动的、代号为2号项目的创新业务已经悄然潜行。几个月后的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
随后,它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理财的版图。
十六年前的2004年,在马云的办公室,当讨论支付宝为何要成立时,他对当时在场的彭蕾等人说:“未来支付会成为所有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十六年后的今天,蚂蚁在招股书上这样写道,“我们为服务小微而生,普惠是我们的理念。我们相信开放技术平台能够创造公平的环境,让服务提供者和金融机构能够触达之前不能覆盖的客户。我们坚信专注于客户需求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将引领我们的业务走向成功。我们的决策以长期使命为指引,而非着眼于短期利益。”
有人说,蚂蚁已经成为帝国,挤压了小企业的创新空间,但是,当计算和数据的能力已经被阿里云变成公共产品的时候,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也可以做互联网创业,我们的服务器就在阿里云上,今天,我们的系统集成了阿里云+腾讯云+科大讯飞,这些巨头并没有把我们踩死,他们技术开放所形成的形态,给与了我们成长的空间和水分。
今天,支付宝要让这件事情在服务业发生,在全中国发生,在全世界发生。
这是马云眼中的未来。
技术面向未来,我们还缺什么?
当然,马云的这番表态,也有偏颇之处。
金融体系当然有它的专业性,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中国几代金融人通过汗水和辛苦搭建起来的。巴塞尔体系作为全球公认的风险资本管理标准,在吸收损失、保持金融稳定方面当然有巨大的功效。这个谁也不能否认,也不该否认。当然,没有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央行的支付牌照的发放、没有监管部门的开明与包容,也肯定不会支付宝今天的成功。
但是,马云的表态不是否定这些东西,我觉得他是想提醒所有人,面向未来,当中国经济的增长从要素驱动变成创新驱动的时候,我们已有的东西,恐怕并不足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
马云的批评,当然可以更柔和些,可以更考虑到听话者的感受,可以更加中道全面,但是有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这么直接的说出来,听者的体感不会那么强。如果马云选择了中道柔和,马云也就不是马云。就像那句让银行记了十年的话,“如果今天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客观的说,马云所指出的金融系统的问题今天确实存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一直是监管的心病,这就是他说的“大江大河”和“沼泽”所要阐述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今天,银行的小微贷款还是依赖于房产担保,还是基于传统的抵押方式做事情,这是“当铺思维”的那部分想要说明的。这里,我们可以理解说,这种情况与银行建立的背景与传统有关,与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如果面向未来的话,我们应该能听明白马云为什么这么说,以及金融体系甚至整个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马云做了他该做的事情。设置了一个引发争议的话题,让所有人能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面向未来,我们的金融体系还缺什么?” (文/由曦 著有《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