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药行业,尤其是中药行业上市公司而言,2019年是充满着挑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包括《药品管理法》修订、医保目录调整、“4+7”带量采购、医保控费在内的多项政策落地施行,医药行业加速调整。
如是背景下,多个中药行业上市公司承压出现业绩下行,中药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同仁堂亦“难以免俗”。就是在这一年里,同仁堂打断了它保持了12年的业绩增长纪录,持续上行的故事宣告暂停。
那么,2019年,对于同仁堂而言意味着短暂的调整,还是长期业绩变脸的开始?
等待产能释放
一方面来看,中药行业当下面临的挑战或为同仁堂业绩放缓的原因之一。随着医保控费、处方药监管、西医不能开中药等综合政策因素影响,中药行业面临调整,多个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承压。
另一方面来看,产能的调整亦对同仁堂业绩上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看,据同仁堂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19年,同仁堂结合工业布局的调整,通州分厂逐步向大兴分厂迁移,通过多方多次的调研,确定了最终的搬迁方案,并逐步开始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大兴分厂顶住了生产压力。”据同仁堂方面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通州分厂剩余13个品种、年均产量约5000万丸左右。其余蜜丸品种除安宫牛黄丸外,均转至大兴分厂生产,年均产量约5亿丸左右。
据西部证券发布研报指出,2019年,尽管公司发展有所放缓,但“母公司营收与净利润符合预期”,“长期来看品种与品牌力仍较强,对应下游话语权稳中有升”,故上调至“买入”评级。
此外,2019年度,公司内部管理和运营质量亦有所优化。公告显示,2019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46.76%,销售净利率为11.76%,基本与近五年持平;公司销售费用26.22亿元,同比下降11.19%;2019年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天数基本稳定,资产负债率持平在29%左右;2019年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22.74亿元,同比提升17.95%。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12年的业绩增长纪录没能继续保持,但同仁堂坚持分红回馈投资者的长跑仍在持续。同仁堂方面表示,2019年度可供股东分配利润为49.68亿元,公司拟以2019年末总股本13.71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6元(含税)。
擦亮金字招牌
同仁堂也想擦亮自己的金字招牌。
疫情正在激活同仁堂的历史产品资源储备。举例来看,根据中医治疗方案,同仁堂对公司现有中成药进行论证分析,启动“睡眠品种”时疫清瘟丸的试产工作。“该药物可在临床治疗初期用于缓解外感时疫瘟引起的头痛身痛、恶寒发热、四肢倦怠、喉痛咽干等症状”。同仁堂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彼时,同仁堂也一度在疫情期间面临着多个不确定性因素,春节假期延长,多地延迟复工。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此项生产任务的同仁堂股份公司大兴分厂从各班组抽调经验丰富的职工组成试产小分队,学习新工艺、查看处方用药、测算蜜水分,凭借多年经验,边摸索边调整。
“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投入市场前的审批及检查工作。”同仁堂方面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时疫清瘟丸2月24日开始试产,仅用时4天就完成了三批共15万丸从研配到制丸三个工序的试生产工作,2月底,三批时疫清瘟全部完成扣壳、蘸蜡及送检工作。
除了时疫清瘟丸,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紫雪散、苏合香丸属于重点疫情防控用药,必须全力保障供应。但复工初期,各单位均面临人员紧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同仁堂打破车间、厂区等建制,紧急成立两支“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全力投入生产,保障疫情用药。
“老字号”也在接触新平台。351岁的“老人”同仁堂也在直播的热潮中当起了“网红”。截至目前,同仁堂参与阿里健康平台3期直播互动,普及中医药理念以及合理辩证使用中成药,同时与电商销售有机结合,三期观看人数超17万,点赞人数超12万,留言超万条。在喜马拉雅平台3期音频节目中,同仁堂深入浅出介绍常见病自我判断及产品信息,累计播放量108.6万,累计点击量190万。
“同仁堂本身具有较好的资源和品牌效应。”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朱丹蓬看来,同仁堂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确保生产产品的可溯源和唯一性;可以推动领导团队年轻化、实现产品创新升级、打造更多消费场景,塑造年轻化品牌等等。“如果能够有民企的劲头和激励机制,同仁堂金字招牌肯定会更亮。”朱丹蓬如是说。
在券商眼里,白马股还是那只白马股。仅在4月,就有多家券商发布同仁堂研报。西部证券上调同仁堂评级至“买入”评级;光大证券维持“增持”评级;兴业证券对其维持“审慎增持”评级。
北京崇文门外熙熙攘攘,坐落于崇文门外的同仁堂院落古朴素净。院落中的影壁上金色的“仁德”二字尤为引人注目。351年的风雨历程打磨出了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如今这块金字招牌正在等待“变得更亮”。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