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这轮猪肉涨价的原因很简单:猪肉少了。猪肉为什么减少?综合分析,三大因素叠加影响:一是生猪生产自身的周期性波动。2018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太低,让农民不愿养猪;二是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出现并一度快速蔓延,让农民不敢养猪;三是一些地方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片面扩大限养禁养区,拆除了一些猪场,让农民不能养猪。三重因素叠加,所造成的猪肉减产幅度前所未有。
不过,猪肉与其他肉类有替代效应。相对牛羊肉,鸡肉对猪肉的替代性要大得多。猪肉价格上涨以来,鸡肉消费数量明显增加。但鸡肉价格上涨幅度并不是很高,因为肉鸡企业竞争比较激烈。
鸡肉对猪肉的替代,将会持续下去,这是件好事。同猪肉比起来,鸡肉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少,质量更好,并且饲料效率高,生产成本更低,因而消费价格更低。事实上,过去30多年来,在我国肉类消费中,猪肉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从高于90%下降到62%,将来很可能会继续降低。我国禽肉消费占肉类生产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不到10%,上升到现在的22%,将来还会持续上升。
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是保供稳价的最重要途径。今后一段时间,只要把非洲猪瘟控制好了,各项扶持政策落实了,养殖户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涨上去的价格终究还是要回落下来。只是,此后的养猪业,将不再是原来的模样。新建的养猪场,环保要求会更严格。因此,未来养猪业的结构,必将发生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规模结构变化。简单说,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不行。小规模农户环保难以达标,将加快退出;而单体万头猪场或更大的猪场,猪粪处理会很困难。养猪必然要解决好污染问题。无论用什么样的粪污处理技术,猪粪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回到田里去。从技术、环保和疫病控制角度看,大企业的养猪总量会更多;但是,这些企业中,单个养殖场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单场500头至2000头的存栏量,可能是比较适宜的规模。
二是区域结构变化。今后会有更多猪场建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因为要把猪粪处理成有机肥,成本比较高,普通的大田作物使用不起。而丘陵山区各种特色种植业,包括茶园、果园等,每亩产值通常在万元以上。这些种植业愿意用有机肥,也用得起有机肥。因此,农牧结合的区域养殖结构是未来方向之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柯炳生系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