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36氪重磅发布的 2019 年 “新经济之王”前沿科技领域榜单中,商汤科技、量化派、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军企业都斩获了“商业智能之王”奖项。
作为业界的标杆企业,他们背后都有怎样的创业故事,究竟是什么契机让他们决定开始创业的?
量化派:老友创业记
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 Capital One (成立于1988年,现已成长为全美第五大商业银行,擅长数据分析风险控制),在一个项目团队里,负责市场营销精准获客的周灏,和主攻风控模型信用卡反欺诈的王倪相识,默契的配合与互补的工作方式,让双方迅速成为工作上的好伙伴。
2007年底,作为一名资深技术人,王倪加入了纽约的Google研究院,主攻大数据分析和建模。2008年,周灏则去了华尔街巴克莱银行,继续从事风险控制的相关工作。
老朋友重逢于纽约,经常的交流很快让两个人的创业头脑开始摩擦出火花。他们一起做模型,一起写代码。从初期构想做一个为纽约打车提供便利的软件(彼时还没有Uber);到建模分析从 Linkedin获取的信息,帮助人们匹配相应工作机会;直至自制一套股票分析软件,自动读取平台数据,预测交易信号,设计交易策略,还在现实应用中小赚一笔。周灏的冲劲搭配王倪的内敛,成就了一个无比平衡的组合。
骨子里的冲动与不安分让具有超强执行力的周灏于2012年规划回国。
在归国初期的一年里,他作为走秀网市场营销VP,逐渐熟悉了中国的市场。2013年,受到市场需求的推动以及创业大潮的冲击,他和远在纽约的王倪开始着手书写一些商业策划书和项目的申请,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后,他筹划于新公司的建设,王倪在纽约筹划风控模型的搭建。于是,量化派由此诞生。
在微软加速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公司员工从4人快速扩张到40多人。量化派面向客户端的产品也与近日上线,用户数量增长快速。同时得益于各路盟友的帮助,合作伙伴的商谈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效。看着曾经在大脑中被规划了无数遍的方案逐渐有了形状和色彩,在创业路上忙碌地无法停歇的周灏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谈及这7年的职业路径和收获,周灏这样总结:“Capital One作为科技金融公司,特点就是数据驱动,它理性的逻辑思维让我明白数据模型的应用是具有真正价值并且能得到可靠结论的。巴克莱教会我接受不同的想法,容忍不同的声音,多样化地处理数据结论,专家分析与客户关系。而对摩根斯坦利这样的投行而言,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他教会我如何快速且高效地达到目标。”
在这一条创业路上,时有艰辛,时有欢笑。就如同CEO周灏所说“在北京,创业让你无法停下来。令我感动的是,到今天为止,许许多多小伙伴像兄弟姐妹一样给予了太多的支持,这些感情是在国外无法感受到的。在国外,生活和工作是分开的,但在创业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
商汤科技:实验室里跑出来的AI独角兽
上世纪 90 年代,从中科大毕业的汤晓鸥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了人脸识别。 在取得罗切斯特大学硕士学位后,他到了计算机视觉(CV)研究的最高殿堂——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当时,他加入的实验室刚刚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正在进行的项目是海底机器人,也就是在水下用声呐和视觉相机来探索海底世界,这一切对汤晓鸥来说:“酷极了”。
博士毕业后,汤晓鸥到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教并开始参与组建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四年后,因为需要同时兼任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视觉计算组负责人,他开始往返北京和香港两地工作。这时才两岁的儿子,成了他最大的牵挂。为了弥补自己无法时时陪伴孩子的缺憾,他开始频繁地给儿子拍摄照片。当照片攒到上万张时,他发现从中找到某张特定的照片非常困难。于是,他灵机一动,叫来几位学生开始研究采用 CV 技术手段给相册分类整理的工作。
这成为汤晓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开始。
2009年,汤晓鸥获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第二年,他遇到了日后最重要的合伙人,也是他的学生徐立。读书期间就多次拿过上海市中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徐立,在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读完本硕后,先后在摩托罗拉、欧姆龙、微软研究院等机构工作,2010 年秋天,当他决定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深造时,注定了自己的未来,将和人脸识别以及汤晓鸥连接在一起。
2014 年,科技巨头微软、英特尔、谷歌、Facebook 纷纷加入人工智能的战局。当Facebook 开始用 750 万人的数据对计算机进行训练后,汤晓鸥团队才建立起 20 万人的数据库。这个时候,他们的方向进行了一个调整。”既然硬件和数据库都不如对手,那就拼计算能力!”于是开始精进自己的算法。 2014 年 3 月,其团队发布GaussianFace 人脸识别算法,在 LFW 数据库上准确率达 98.52 %,在全球首次突破了人眼识别能力。2014 年 6 月起,开始发表的 DeepID 系列算法,逐步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9.55 %,从此开启了整个人脸识别行业技术落地的时代。
计算机的识别准确率首次超过人眼,也让投资人们慕名而来。IDG的牛奎光飞速抵达香港拜访,这次拜访让IDG资本掷出数千万美元,也让商汤科技最终走出了实验室。
科大讯飞:大学生阵营走出的创业团队
相比人工智能界大多数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国内学霸——出国深造——就职跨国顶尖公司——加盟中国公司或自主创业,刘庆峰是个异类。
1990年,17岁的刘庆峰被推荐到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但他毅然决然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因为他本以为“学了无线电电子学,以后就知道怎么修彩电了。”结果那一年,进入这个专业的有13个省的高考状元。
在中科大,刘庆峰也是一路学霸到底,求学期间,他几乎拿到了所有数理学科考试的第一名。读研究生时,导师王仁华让刘庆峰牵头做一个语音合成系统。1998年,刘庆峰带队参加国家863计划的一个比赛,他们设计的语音合成系统是当时唯一一个达到可实用门槛的作品。
因为看到语音合成系统的实用前景,创业之路开始在刘庆峰面前延展开来。
1999年,26岁的刘庆峰正式创立科大讯飞。他召集了同一实验室的师弟们以及科大BBS中最优秀的版主,搭建起了科大讯飞最早的班底。
多年以后,有人让刘庆峰给大学生创业提些建言时,他无比感慨地说:“学生创业以后就不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了,要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市场不相信眼泪,不要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希望各方面给你特殊待遇。”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