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晚上,中央党校大有书局二楼会议厅,汉能集团李河君主席应邀到校培训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1期理论视野读书会演讲。一开场,他手举黄仁宇的那本《中国大历史》,呵呵一乐,说“这是我近几年来所读的第567本书,567,很顺口的”。话音落下,会场中便有惊讶的赞叹声依稀响起。
人们或许惊叹,管着这么大的一个企业,千头万绪,事务纷繁,还能这么读书,时间都从哪儿来?
“时间都从哪儿来?”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几年那首流行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李河君向来惜时如金,但有个意向则越来越确定、越来越雷打不动,即让时间多多去读书——每天至少要配置两三小时读书。
这个“刚性”安排始于2016年初。为了检测读书成果,更是为了督促自己,他决定将读过的书依序编号,并指定董事局办公室为之汇总书目。从汇总书目看,他编号所读的第一本书是《平台转型》,为作者之一的美国普渡大学战略学博士陈威如于2016年1月23日题赠。李河君在扉页亲笔注明,“2016、2、10读毕(去澳洲飞机上)。”
耐人寻味的是,几个月前,更具体地说,是2015年5月20日,汉能遭遇香港证监会强制停牌,一下子从声名显赫跌至冰川寒谷。而面对这一重创,李河君给自己开出的“处方”则是眼睛向内,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在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提炼、人才招纳、技术和装备升级、新产品开发等诸多环节全面发力,让“520”发挥最大的倒逼效用;二是拓展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新知识视野。他觉得自己以前读书不够系统,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读得太少,因此,必须给自己提出和设定更高的要求,下决心挤出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有系统地读书,有计划地读书,高度契合与适应企业由大而强的内在需要,以滋养逆势重生的智慧与力量。或许,这两者恰恰都意味着汉能与李河君本人的某种“转型”。强者无怨无倦。基于眼睛向内、严于责已的“转型”,不正体现了李河君的不同凡响,体现了八风不动、坚如磐石、永不倦怠的企业家精神吗?
在李河君看来,“520”事件之突发,暴露了汉能在高速发展中,未能及时顾及并补上金融风险防控、公共关系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等短板,缺乏足够夯实的知识准备和人才储备等。他痛定思痛,认为整个公司从原先用8年时间做金安桥水电站,到又用8年时间做薄膜太阳能,接着进入全力深化移动能源大开发新阶段,其主营业务和商业模式已发生深刻变化,广大用户以及社会各方对汉能的期许也变得更高了,汉能必须在终端产品尤其是爆款产品和优质服务方面有所作为并不孚众望,将百年不遇的挫折变成百年不遇的成长。为此,他觉得加倍努力读书、看书,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更有意义、更有紧迫性。他决定让自己沉下来、静下来,面对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新挑战,潜心于书海,多一点“流浪”的自由自在,多一些“禅定”的反省反思,以鉴知过往、把握未来。更何况,放眼全社会、全世界,在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裏挟下,也已大大加快了革故鼎新步伐,那么,强化读书思考、短期“恶补”与长期“养生”相结合,把装备新域知识和拓展思维空间作为一种“快节奏生活下的自我修复”(《快行动 慢思考》语),更是不可不为矣!
其实,李河君素有好读书习惯。他涉猎广泛,尤其爱读哲学、历史方面的书。从其内部讲话及其他各种场合的演讲、发言中多有引经据典、喻事说理,而且哲理性强、妙语如珠,便可看出以往读书之“留㾗”。诚如有智者所言,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他于2012年写过一本书,叫《中国领先一把》。书中多次提到美国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称其中的许多论断尤其是将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重要论断,让他深受启发,更加坚定了致力开发利用薄膜太阳能技术的雄心大志。据我所知,他较早就读过唐代魏征等大学士为唐太宗精心编撰的《群书治要》,读过秦末汉初黄石公著作《素书》——他还将书中的一段名句,请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大大地写到办公桌对过的满满一面墙上反复“读”,默念入目,深植在心:“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毫无疑问,在中国企业家中,读过一些书的为数不少,坚持读书的也不乏其人(比如浙江知名企业家鲁冠球,生前就有每天阅读一两个小时书报的习惯),但读书强度如李河君者则一定凤毛麟角。近几年来,他每天于清晨五点钟起床,先安排两节课的时间“晨读”,每节课约四十分钟,课间花短暂十几分钟洗漱,然后读英语半小时,接着是健身、早餐、上班。此外,还有“午读”与“夜读”,即在午餐后和晚上就寝前,再安排两至三节课时间读书。这只是通常一天中读书的“规定动作”,还不包括几乎每天都要给他送阅的许多报章杂志及其他平面或视频资料等。即使出差在外,也依然是“不饶自己、不饶点滴”(黄永玉语),抓住一切时机不误读书,那公务机舱里往往是他美好静读时光的最佳消纳……
如此高强度的阅读量,除了凭仗年仅半百、眼疾手快外,更重要的是源自其志向高远、意志超强。这正如王阳明先生所云,立志笃实必“勤学”,有志者“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李河君常用比尔·盖茨每年大约读50本书来激励自己,他立志赶超——我想,这个“赶超”或许另有深意,不仅仅是指读书数量的。而今,他每年读书已达150本上下,亦即平均每两天半读完一本书。并且,有些书不仅“初读”“起读”,还要“再读”“复读”。这可以说已入“狂读”之境。这多少能让人体味到李河君生性中有几分浪漫情愫——这种情愫不是空泛、不是虚美、不是想入非非,而恰是弥足珍贵的远大志向与精神境界的生动体现。倘若当下中国民营企业群体中多一点这种浪漫,该有多好、多值得珍视!
李河君读书虽多,但决不盲目、被动、主次不分。从汇总书目,能清晰地看出他选书购书的定位意识很强、目的性很强,大致可概括为“三为主”:一是在全部所购图书中,绝对要求以有创意、观点新、信息量大、反映经济社会快速变化的新书为主,比如李开复的《AI·未来》、何帆的《变量》、觉罗辉的《区块链与大数据》、吴声的《场景革命》等;二是在全部所购新书中,绝对要求以直接与企业经营管理范畴内的研发、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财务、供应链、绩效考核、营销等紧密相关的图书为主,比如田锋的《精益研发》、【美】艾伦·沃泽尔的《从优秀到卓越到陨落》、【德】赫尔曼·西蒙的《定价制胜》、【英】丹尼尔的《数字时代的营销战略》等;三是在全部所购再版书籍中,绝对要求以古今中外的不朽名著(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经典著作)为主,比如【英】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英】詹姆斯·E·米德的《效率、平等和财产所有权》、《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等。这样一个读书结构,着实显示了读书人的眼力与定力,堪称智者之选!
古往今来,人类关于读书及其功用或价值意义的认识不断丰富、深化。据《阅读史》记叙,书本最早问世时,如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也曾遭遇过否定,甚至连哲人苏格拉底起初也是抵触的(他发觉书籍是学习的障碍),直至二十世纪仍有批评家公开赞扬文盲,认为应回归口语文学的原创性。在读书世界的幼稚阶段,还发生过读书与阅读位置(桌前、床上、颂经台、盥洗间……)、读书与阅读姿势(坐、卧、躺……)等方面的讨论。这本出自加拿大著名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之手的“史书”,大量转述了不同时期一些西方名人有关读书功用或价值意义的观点与见解,比如,“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常常,在不同的书本中我们阅读到内容很类似的历史,但是,我们都根据自己对这些作家的既有见解来作出极为殊异的判断”(斯宾诺莎)、“当我不在散步的时候,我就在读书;我不能坐下来思考。书本替我思考(查尔斯·兰姆)“我们只该读会咬痛、螯刺心灵的书。书如果不能让人有如捧喝般震撼,何必浪费时间去读…….好书必须像把冰斧,一击敲开我们冻结的心海”(卡夫卡),“假如世界是一本书,那么世间万事万物就是这本书用以写就的字母”(福雷·路易斯·德·格拉那达),“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爱默生)……
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述史过程中相继表达了作家本人在读书方面的许多深刻体验和洞见。比如“我们阅读以求了解或是开窍。我们不能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阅读给我一个独处的借口”“每本书都自成一个世界,可以让我逃到里面避难”“有时候书籍本身就是护身符”“我要活在书堆之中”“事实的真相是,特别的书籍会赋予特别的读者某些特性……,一本书将他自身的历史带给了读者”“我很快得知,阅读是累积式的,以几何式的进展来增加:每种新阅读都是建立在先前所读的基础之上”“阅读是思考与言说的一种形式”“大声朗读,静默阅读,能够将储存着所记之文字的亲密图书馆携于心中,这就是我们借着不确定的方法所取得的惊人能力”“我知道并非每一本书都适合在床上阅读”“常常,从阅读所获得的乐趣主要是依赖读者身体的舒适”“在公共图书馆所阅读的书和在阁楼或厨房阅读的书绝对不会有相同的味道”“阅读可以让一个场所的气氛为之改观”“阅读担任一种隐喻性的工具,但是,为了容易明白,它自己也必须透过隐喻来让人家认识”“随意使用书本中的一些段落来预言某人的未来,这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书本的象征极为重要,书本在场与否便等同于智性力量的具备与否”“对我来说,阅读的场景会在我心中创造一种奇特的转喻。在这种转喻中,读者的身份沾染了书本与阅读环境的色彩”……
那么,李河君呢?他是如何概括读书的功用或价值意义的呢?他说得非常直截了当,“读书主要是为了获取灵感、激发灵感”。他认为,读书,最忌被书本绑架,必须有利于提高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才是。读书,必须是激荡人们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他在博览群书中,始终不忘独立思考、深入思考,而且总是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取其精华,用于实践,因此,乐在其中、益在其中、滋养在其中。在他看来,读书,只有激活思维,始终伴之以沉思、深思,才叫真读书,否则,哪有灵光(灵感)乍现的时刻?死读书、傻读书而已!在这个意义上,他触及读书的价值本质,不外乎是为孕育思想提供一种沉静的独处。帕斯卡尔在其名著《思想录》中也说过,“思想是以思想者的沉静安稳为存在前提的,一颗悸动不已的心灵是难以孵化出深刻见解的”。李河君读书,每每展卷之时,便是思忖相随之际,特别是读企业家传记,很善于把自已搁进去,就像做企业一样,用的是对标法,在同异之间察己之所“是”,亦察已之所“不是”(不如、不足)
比如,他读《洛克菲勒传》(【美】荣·切尔诺著),当年社会公众对垄断的反感与讨伐中,体悟到了崇尚竞争其实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秩序,在此基础上,越是强大的企业,越应尽力扶携各类中小微市场主体共同成长,这就是新时代发展共享经济的要义所在。对比洛克菲勒,他感觉在自律、以能源变革为使命、对未来的感知力和预知力以及财富观、乐于捐建大学和医院等方面颇有几分相似。他特别赞赏洛克菲勒的一句话---当你懂得分享和给予的时候,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困难几乎都会迎刃而解---这对他下一步较大幅度地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有很大启发;
又如,2017年春节,他带全家到海南休假,期间一口气读了厚达500多页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感触良多。他认为,乔布斯性格有很大缺陷,否则不会英年早逝,但他对产品设计精美度之痴迷、供应链管理之勤谨等方面,则有过人之处。正是读了此书,他随即又找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刘宝红著)、《采购4.0》(姜宏锋著)等书细读,而且要求全体中高管人员都必须认真阅研,以切实提高整个集团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
读书要有效,一靠有心(用心),二靠有方(方法)。大凡名家读书,都很讲究方法。比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就自立“读书有三想”之说,即“一、想我为什么读书?二、想这书该怎么读法?三、读了以后想比未读时怎样?”他指出,“读书有法,不得其法,则始而欣然,久而厌倦,且于实际上不易得益,读如未读耳”。他还专门著有《读书法》一文,提出了“觅取要点”、“多回想”、“利用联想”、“将所得应用于实际”、“应用时宜平心实验”等“五步读书法”。李河君读书,也很在意方法得当。有些书浏览一遍作罢,有些书则要反复研习、经常咀嚼,所谓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浅读与深读相结合,决不搞平均用时用力。他读书不离笔,随时勾勾划划,一有感想,包括评点与疑问,就在书页空白处信手写下三言两语,是真正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的。他还养成了写读书随笔的好习惯,读书读至一定规模及火候,就会围绕某个主题,写出一篇随笔来。迄今为止,他已写就35篇随笔。他说,等到写完108篇,就出一本集子,书名不妨定为《随笔百篇》。
2018年11月8日,李河君飞抵山东济南,应邀出席首届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他的演讲以《强国与企业家精神》为题,着重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国运则我运”,二是“企业强则国强”。全篇讲来,出“口”不凡,酣畅淋漓,诸如“什么时候全世界人都要看中国电影,说明中国文化有影响力了”,“什么时候全世界人都把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而不是美国,那就说明中国强大了”,“什么时候全世界人都想买中国生产的东西、中国品牌产品,那也说明国家强大了”,“什么时候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拥有千亿美元级企业超过美国,同时结构是相对应的,即各行业都全面超越,那才是真说明中国超越美国”此类朴实而又铿锵有力的宏论、高论、断论纷至沓来,掷地有声,使全体参会嘉宾、工商界与媒体界人士普遍感到新意迭出、底蕴厚重。而这篇震耳发聩的演讲稿,据悉,其基本面就取自李河君亲笔手书的两篇读书随笔,一篇写于2018年2月19日,一篇写于同年5月5日。
读书,一本接一本;创意,一个接一个。近几年,李河君相继总结出一系列经营管理新观点新理念,比如“三强主义”(强矩阵、强考核、强激励)、“三快法宝”(执行要比对手快、学习要比对手快、改错要比对手快),以及“442111”人才招聘模式、“1521”工作法等,很显然里头都有读书赋能、激活灵感之贡献。他说,汉能近几年搞了较有特色的“三位一体”,即绩效管理体系、供应链管理体系和产品研发体系一起抓,并务求达到全球超一流水平,这都是从读书思考中创新出来的。他认为,读书,是洞天识地的重要渠道,能打开人的胸襟和眼界,使人从容而不局促、宽广而不狭隘。就会读书这件事来说,尽管他这么习惯于捧读传统的纸质书籍,这么强调和倡导系统读书,且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却从不走极端,对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新事物持有包容态度。他的思维是开阔的,不认为满天下皆为“低头族”就一定是什么怪象或乱象,即使是微信视频等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不见得都是“碎片式阅读”。何况,“碎片式阅读”以及“快餐式阅读”或“浅阅读”等等毕竟也是阅读,自有其价值,关键在于不能影响或替代深度阅读。而能否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考验的正是当代人的“读书智慧”。
与先前信息闭塞、出版凋敝、无太多新书可供选读是突出问题相比,如今各种信息充斥泛滥、各种书籍良莠不齐,倒使如何识书、选书、荐书成了一个新问题、大问题。对此,李河君的对策,一是安排董办专人收集图书排行榜等市场信息、关注一些有影响的读书活动等,以供参考;二是留意周围那些有思想、爱思考的熟人或好友近期读哪些书,请他们不吝推荐所读新书、好书。他常为读到一本好书而兴奋不已,且乐于与人分享心得体会。不仅如此,有时当他读完哪本特别有分量、有价值的书籍之后,还会迫不及待地派人联系作者深度交流。
不久前,他读完友人推荐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两本新著《从大到伟大》《从大到伟大2.0》,就马上指派董办找联系电话发出见面邀请,其恳切之心溢于言表。当刘教授一行拨冗前来考察汉能后,他即刻带着几位高管一起,非常仔细认真地恭聆他们对汉能的印象和感受,席间还就书中一些要点和其他有关问题深入探讨,俩俩互动,惺惺惜惺惺,相谈甚欢!
《淮南子》有言:“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已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若能“以弋猎博弈之日诵《诗》、《书》,则闻识必博矣”。这就是说,人若嬉戏无度、贪玩害学,不仅会“知不博”(不博学多识),还会“日不足”(虚度光阴)。由此观之,读书学习,绝对益智(“闻识必博”),也绝对益心(抑损避害)——有助于手不释卷者从个人得失、眼前利益中脱离出来,身心释然,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李河君全身心扑在带领企业变革创新走向伟大的实践第一线,又将尽可能多的时间沉浸在读书思考上,沉浸在撰写读书随笔上,心境自然比以前更安定更踏实更深沉,也更有自信。他不用疲于酒肉应酬,也不用迷溺那些觥筹交错的场面。他以“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后汉书》语)为尺度,不懈怠,不荒废,甘愿将时间更多地让给或腾挪给读书,这自然是一种开放——向一切管用的知识学识开放,向一切称得上人类文明积淀的真知真理开放,然而也是一种节制、一种克制、一种纯正生活方式的自觉约束,真可谓“学正乃得义”“入学则不乱”(《潜夫论》语),也应了洛克菲勒晚年所说的一句话,“我坚信我们要不断学习,尽量少受制于物质,而要逐渐接近本杰明·富兰克林对生活的主张:在没铺桌布的桌子上喝粥”。值得再引述一下,洛克菲勒曾在家书中还说过一段经典之论,“经由伟大的心灵撞击而写成的书籍,没有一本不是洗涤并充实我们心灵的食粮,它们早已一劳永逸地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而我们可以在其中任意挑选我们想要的。伟大的书籍就是伟大的智慧树、伟大的心灵之树,我们将在其中得以重塑”。读书,大大净化或优化了李河君的时间(用时)结构,“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作为一位职业企业家,由此明心开慧,还频添了几分阳光澄澈的书卷气,显得更成熟、更纯粹、更超凡脱俗了。
勤奋读书,久久为功,于个人可提高心灵品质(温润、敏锐、深邃、宽厚等)、养育“心静的力量”(拿破仑·希尔语),于集体则可增强端正感、庄严感、祥和感。李河君不仅自己带头读书,也带动全体中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加强学习、勤于读书。在他的提议下,一本定名为《慧根杂文》的内部刊物也于2016年1月创办,截至今年4月,已足足出了70期。该刊每半月一期,主要是及时选录汇编一些好文章、重要资料和新书节选,专送主席、副主席和部分高管参阅。此外,“汉能学堂”亦于2018年3月在线开讲,“汉能学院”于2017年3月正式开班,迄今已有一万多名新老员工入校培训,均从所发“学习包”中完成了一批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的学习任务。李河君明确要求,读书学习在整个汉能集团要成为一种“硬指标、软实力”,鼓励人人读书,无一例外。作为具体举措,一是在最近一次的“司训”修订中,将原有的“永远学习”改为“天天学习”,且与“天天感恩”、“天天反省”并列,更加强调包括读书在内的自觉学习应是一种“标配”,必须植入每个汉能人的意识和行为之中;二是在近期推出的以KPI(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的个人积分考核体系中,将“每月一书”刚性化、指标化、制度化,所有被考核人都必须按期完成并提交读书笔记;三是设置每周两小时企业文化学习分享SOP(标准流程),在各个部门加快推进。李河君希望,这些硬措施能够推动提高阅读率和阅读量,但最终是为了让所有汉能人懂得读书学习应是我们一辈子始终不渝的追求,要养成读书自强、勤读乐学的好习惯,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也。现在,读书学习在公司上下逐渐蔚为风气,同事间相互荐书赠书和谈书论书的越来越多,一些部门还自发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会、读书沙龙、读书俱乐部等,让大家竞相分享“悦”读收获。
有常人未有之志之力读书,必成常人未成之功之业。
读书,开启了李河君光阴淘洗、心灵沉潜、智慧生发新征程!
读书,在李河君那里,也实证或再现了经济学法则的无可辨驳:它是投入产出率以及性价比极高甚至最高的人力资本投资!
差不多始自“520”事件,也大体始自李河君着手实施系统读书计划,整个汉能如同绿茵场上的一支伟大劲旅,开始经由逆势、触底而方显其伟大之底色之底气:薄膜太阳能加速实现技术突破,逐渐摆脱转换效率低、成本高等制约,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消费电子、汽车及共享单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催生出“让万物发电”的全新应用格局与场景;专利申请数量全球排名第一,2018年每天30件,累计超过10000件;汉能品牌价值连续3年位于新能源行业榜首,2018年荣登《亚洲品牌500强》第79位;2019年4月12日,刚刚与上海签订的打造移动能源产业集群战略合约;尤其为广大用户及消费者充满期待和市场预期的是,那一个又一个爆款产品,从汉瓦、汉砖、汉墙,到汉伞、汉包、汉纸,以及汉路、汉车、汉房(移动营房)等等,正蓄势发力,着实令人越来越清晰可见“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的无限可能……
不必过于夸大读书的功能!在李河君读书与企业转型发展之间,也未必完全构成百分百相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但是,这两者之间同向融合、共存共荣的内在关联及其神奇与奥妙,则是完全可以百分百确定的!
“时间都从哪里来?”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且听李河君在前述中央党校理论视野读书会上如是说,“读书可以使穷者变富、富者变贵、贵者守成”。
而这一切其实均拜时间所赐!
此乃“李氏读书观”!
又岂止是读书观?!
……
写于2019年4月23日·第24个世界读书日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