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洛阳:科技托起现代农业

  • 发布时间:2016-05-07 01:30:37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范亚旭本报记者张培奇

  四月末,行走在豫西洛阳偃师市首阳山镇的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内,千亩高产示范区的小麦已经进入齐穗期,向远处望去,农民忙着在麦田里拔草、除杂。风吹过,万倾麦海,泛着绿油油的波浪,在洛阳这片曾经多次繁育出高产、稳产、优质小麦良种的土地上,如今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农业再次成为发展的亮点。

  “我们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农业创新驱动,加强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培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让

  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逐步建立,让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洛阳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史秉锐介绍。

  区域站成农技推广的前沿阵地

  在洛阳,“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和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客观条件,一直是当地农业发展“软肋”。如何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洛阳市农业局局长归宝辰说,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科技的应用需要完备的推广体系来推动。

  自2013年开始,洛阳市按照“服务高标准粮田、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和“统一管理体制、统一人员配备、统一推广责任制、统一规划设计、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服务用车”的要求,在全市9县1区共投资2891万元,建成标准化基层农技推广站63个,其中区域站50个,乡镇站13个,实现了农技推广区域全覆盖。

  在孟津县送庄镇十里村京孟种植专

  业合作社内的草莓生态园里,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络绎不绝。“草莓能长这么好,还多亏区域站农技员的指导。”合作社负责人吕妙霞说。

  吕妙霞说的区域站是位于送庄镇梁凹村的送庄农技推广区域站。2015年1月,送庄区域站投入使用,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周边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我们负责送庄、白鹤两镇区域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及推广培训;对周边病虫害及疫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理;对农业机械进行宣传、推广、维修等农机服务等。”该站站长赵振欣介绍。

  “为更便捷地为农户提供农技服务,还推行了‘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实行农技员包村联户制度,农技员直接进村入户到田间巡回指导,定期把农业科技传递到科技示范户手中,农户也可随时到区域站找农技员咨询所遇到的农业问题。”孟津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宏烈说。

  孟津县为民农机合作社同样受益于送庄区域站发展壮大了起来。“在区域站的指导下,对周边村的土地进行农机作业服务,区域站根据市场定下了服务价格,农民也愿意用合作社的农机进行种、管、收。”合作社理事长陈应涛介绍。老陈本人也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和小麦。“自己有农机,农技员提供技术指导,种地省事省时省心。”陈应涛说。

  “如今的区域站整合了农业、气象、农机等部门的资金、资源,合力建设,安装配备农业气象、物联网、电商、农机等设备,向农户提供种植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服务、农机监理及技术推广等全领域、全天候、快捷方便的技术服务。”洛阳市农业局副局长李靖华介绍。

  新型职业农民从地里种出高效益

  自2012年开始,国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洛阳市不断对其进行探索。自2012年起,洛阳市通过农民田间学校来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这种形式可以让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学习,在干中学、学中干,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农时季节紧密结合。”洛阳市农广校校长马会丽说。

  “参加田间学校的培训后,真正成了职业农民,现在不仅提升了农业种养加的生产技能,还有了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同时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市场营销、创立品牌和‘互联网+’等发展理念。”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占通高兴地向记者介绍。2013年起,孟津县农广校和洋丰果业合作成立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农民田间学校,并多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截至目前已经培训农民1000余人。

  如今,洋丰果业围绕绿色健康主题,打造生产有机水果。在洋丰果园内,记者见到太阳能杀虫灯及悬挂着的粘虫黄板纸。“我们还用熏棚、喷洒沼液等措施杀虫杀菌,以此实现病虫害防治,来确保生产出健康、优质的水果。”年近六旬的杨占通有着超前的经营理念,为顺应市场需求种出有机果蔬品,充分利用农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如今生态园里已形成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所种的草莓每斤最高卖50多元,正在上市的袖珍西瓜也在15元/斤左右,效益十分可观。”

  宜阳县韩城镇的张作帅原本是靠着单一收购红薯加工生产淀粉过活。后来通过参加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后开始采用新技术改良传统种植模式、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如今,46岁的张作帅已是洛阳金薯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并注册了“薯门薯路”商标,发展成为集红薯储藏、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淀粉深加工企业。“公司自有2000亩红薯基地,60多名农民职工,还成立了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此来带动周边三个乡镇1000余户群众种红薯增收致富。”张作帅说。

  洛阳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主任王万超介绍,目前,全市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已建成农民田间学校87所,到2016年底要建成100所;已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8307人,开展农民科技普及型培训20余万人次,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民技术员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人。

  新品种、新模式推广重在科技应用

  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洛阳综合试验站内,多种小麦品种展示其中,一株株麦苗长势正旺。“今年试验站承担的小麦冬春性鉴定试验品种有207个,小麦抗旱性鉴定试验品种53个;还有小麦体系基础研究小麦根系试验,国家、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共计11组;另外安排小麦新品种洛麦26、洛麦28、洛麦29高产创建各15亩,每亩产量目标700公斤。”洛阳农林科学院院长张灿军介绍。

  2007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洛阳农林科学院建立的洛阳小麦综合试验站、洛阳玉米试验站,成为第一批成立的国家试验站。经过多年的发展,洛阳农林科学院在旱作节水研究、抗旱小麦育种、玉米育种、牡丹育种栽培、甘薯育种、蔬菜育种等领域业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中位列1058家参评机构中第14位,在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中排第二位。

  “去年选育的洛旱6号小麦品种万亩示范方,以653.9公斤的成绩第三次创我国旱地小麦高产记录,洛旱6号目前年推广种植面积约300万亩,是我国第二大旱地小麦品种。国审洛麦23在2016年农业部公布的黄淮主导小麦品种中,年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洛阳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高海涛高兴地介绍。

  洛阳市还把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作为科技兴农工作重点,201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50%提高到6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在粮食作物品种上,洛旱、偃麦、周麦和温麦四大小麦系列成为主导品种,豫麦49、偃展4110、洛旱6号等种植面积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全市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王万超介绍,洛阳还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实现农业科技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促进环境和谐统一。

  洛阳生生乳业公司是孟津县平乐镇的一家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400多亩奶牛养殖基地内存栏奶牛2000多头,年消化秸秆3万吨。“仅此一项使周边1.2万亩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为农民增收400万元。”公司负责人宋经磊说,通过建沼气发酵工程,年处理粪污4.8万吨,年产沼气70多万立方米,集中供气300多户;年产沼液2万吨,沼渣5000吨,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全部被公司及周边农业园区、农户的饲草基地、生态园、果蔬园用作肥料,施肥面积近万亩。

  洛阳市农业局能源环境保护站站长谢长松介绍,目前全市完善发展循环农业示范园区60余个,面积近20万亩,辐射带动以“三沼”为纽带的循环农业面积150万亩;建成100个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村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率、优质良种覆盖率、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使用率、科技培训入户率、物业和公益服务入户率均达到100%;清洁能源入户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5%;全市农村居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达80%以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