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吴才来:点石成“金”地质情

  • 发布时间:2016-04-18 01:31:0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技是地质调查事业的核心,人才是地质调查事业的关键。”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谈地质科技人才工程时说。

  不久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全面实施地质科技人才工程,发掘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

  在地质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嫁人不嫁地质男。”我国地质人才的“断层”和匮乏现象由来已久。

  记者走进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探访这里的科技人员。

  “我是研究石头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吴才来的办公室里摆放许多岩石标本,“这是科学钻岩心,这是花岗岩,这是火山石,这是铜矿石,这是金矿石,这是改性沸石,可以用来污水净化……”他对石头可谓是“了如指掌”。

  吴才来的工作,是“读懂”石头,挖掘石头里潜藏的地学信息。多少年来,他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大山,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标本,测量它们的年龄,寻求不同年龄石头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所代表的地质意义。

  他从大山走来,又扎根于钻研“石头”中,到现在,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特别是他从事的应用岩石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他着眼于基础研究,关注应用研究,他要把石头变成“宝贝”,成为用科技点石成“金”的人。

  把石头当“宝贝”

  在吴才来看来,石头实在是“宝贝”。

  “我国非金属矿产品出口一直以原矿和初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产品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吴才来忧心地说,国外非金属矿在国民经济中应用比例是60%多,金属矿则在30%多,而我国恰好相反。

  因此,吴才来在开展基础地质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主要是利用矿物岩石作原料,开发新的非金属材料产品,他发明的9项国家发明专利中包括系列天然矿物岩石肥、矿物干燥剂和除味剂等。

  “第三代矿物干燥剂就是我发明的。第一代是石灰干燥剂,第二代是硅胶干燥剂。”吴才来说,干燥剂在中国的用量特别大,需要防潮的东西如仪器、食品、货物、远洋运输等都要用。

  矿物干燥剂发明出来后,吴才来申请了他的第一个专利,很多厂家闻听后向吴才来索要样本,再就无后文了。

  原来,厂家跑到北京查了吴才来的专利,结合他提供的矿物干燥剂样品,就开始生产了。“但是他们生产的干燥剂是四不像,而我则是根据原料中矿物成分及含量的不同,做动态配比,可以把干燥剂吸湿率从40%做到80%,现在的厂家一般做到30%多就不错了,然而,硅胶干燥剂很贵,吸湿率只有20%左右,显然仅仅是矿物干燥剂的一半。”吴才来说,这样一算,一吨矿物干燥剂相当于8吨的硅胶干燥剂。

  矿物干燥剂的出现,使硅胶干燥剂失去了竞争力,我国不少硅胶干燥剂厂陆续倒闭了,可吴才来对这一切还蒙在鼓里,他既没有从企业中获利,也没有亲自把专利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对倒闭的硅胶干燥剂企业来说,我有一种负罪感,同时,这也说明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还有待加强。”吴才来现在回忆起来还很痛心。

  “我想着等我退休以后,要把这些专利技术开发出来。”吴才来说。

  科学研究终“立业”

  “爱学习、爱钻研、爱科学”,周围人总是这么评价吴才来。

  吴才来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当时,我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村里老人们说我是文曲星。”吴才来说,少年贫困的生活、饿肚子的记忆让他深刻体会到,必须读书才有出路。

  “谁也没想到我能考上研究生,因为我在地质队生活、工作了5年多。但我工作的业余时间一直在学习,白天晚上、节假日,从来没有休息过。”吴才来说,1988年,在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工作5年后,获得单位批准报名,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

  吴才来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放在学习和科研上。“读研究生期间,一年只能回去两次,女儿见了我直哭,都不认识我。”吴才来说。1994年,吴才来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博士后出站后,吴才来把妻子和女儿的户口迁到北京来,办手续只花了5毛钱的工本费,“一辈子这件事情办的最痛快。”也许,在他内心深处,这才算是补偿了家人一些。

  “此后,我主要研究中国西部造山带花岗岩和中国东部矿集区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并且,每年要到美国斯坦福大学SHRIMP-RG实验室做实验,主要是测量石头的年龄”吴才来说,测定了石头的年龄,就要研究石头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构造背景是什么,从而不断地推动地球科学向前发展。

  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吴才来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专项课题2项、国土资源部项目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7项,先后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等12项。

  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他确定了中国西部

  柴北缘地区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与超高压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花岗质岩浆作用与板块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成因模式;他建立了祁连山、阿尔金山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的年代学格架,通过对柴北缘、北祁连、北阿尔金和南阿尔金古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期次、岩石组合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首次提出了阿尔金左型走滑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为400Ma(百万年)或这个时候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走滑活动。

  用言传身教“立行”

  对目前的吴才来而言,除了科研和野外考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博士研究生。

  吴才来是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的,1999年开始当硕士生导师,2002年当任博士生导师。这些年,他带出了十几位博士生和研究生,其中有两位博士生毕业获得“程裕淇奖”。

  “去大山里野外考察,山外的温度像夏天,一到山里面就得穿羽绒服,一天之内就得经历四季,有些地方是无人区,但去这些地方会有新的发现。”每次上山,吴才来总是走在前面,学生们跟在后面,他不时地停下来给学生讲解见到的地质现象和不同的石头。

  “作为老师要身先士卒,给学生做一个榜样;作为科研人员要有事业心,要有责任心;搞地质必须热爱地质才能搞好,不能贪图享受,要能吃苦。”吴才来的言传身教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甚至自己的女儿。

  吴才来的女儿2006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在不久的将来,她也即将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吴才来笑称,这门专业在未来仍然很紧俏,肯定不会失业。

  但是,地质工作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科研难度的降低。常年从事科研工作和野外考察,回到北京,吴才来就扎根在实验室和办公室,经常工作到凌晨才回家。

  虽然对吴才来来说,每一次野外考察其实都充满乐趣,但是那些野外考察的经历,并非常人能够体会。

  “1997年,我随中法队去可可西里野外考察,强烈的高原反应,使得心跳达150次/分以上,若不及时抢救,将会导致心力衰竭,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当时的气温是零下十几摄氏度,西北风卷着雪花,情况十分危急。幸亏随队带了一名医生,打了两次强心针才把我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否则我就坐不到这里了。”吴才来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