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国银行贷款潜在风险可控

  • 发布时间:2016-04-15 07:00:1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自去年10月以来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风险上升,各国政策制定者需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此外,IMF在《报告》中指出,受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影响,中国企业债务潜在风险上升,但考虑到中国银行体系利润和现有政策缓冲,企业风险债务可能导致的银行贷款潜在损失仍然可控。

  全球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面临较大挑战,欧洲、日本等地区经济增速在负利率等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无明显好转,英国“脱欧”隐忧和地缘政治、欧洲难民等问题反复困扰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表现出对全球金融风险的担忧。

  IMF在《报告》中指出,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借助当前经济复苏势头,解决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IMF提出亟需解决的三大全球性挑战,具体为发达经济体必须处理危机遗留问题,新兴市场需要加强其抵御全球经济“逆风”的能力,以及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抗冲击能力。

  当前,各国针对经济面临的挑战推出的政策层出不穷,日本央行于今年1月意外开启负利率,成为第5个负利率经济体。然而,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组合而成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市场质疑,IMF在《报告》中呼吁政策制定者进一步采取措施,实施一套更均衡、更有力的政策组合,包括加强金融改革和支持性的财政政策,而不是继续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否则市场可能再度发生动荡,形成信心不振、增长疲软、金融条件收紧、债务负担加重的恶性循环,导致全球陷入经济和金融停滞状态。

  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过去几年间,银行在修复资产负债表方面取得进展,但今年年初许多银行仍承受相当大的市场压力,特别是欧元区需要更彻底地解决银行业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对新兴市场而言,由于证券投资流动的波动性加大,新兴经济体正面临着增长放慢、大宗商品价格疲软和信贷趋紧等困境。《报告》建议新兴经济体继续使用可用的缓冲手段和政策空间,强化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国银行业贷款风险被高估

  IMF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不减,其在《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虽在经济再平衡方面取得进展,但企业健康状况下降,银行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数量巨大,但考虑到中国现有的银行利润和政策缓冲,加上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企业风险债务可能导致的银行贷款潜在损失仍然可控。

  《报告》预测,中国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银行贷款近1.3万亿美元。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MF的预测数据令人感到惊讶,“他们可能有他们的依据和看法,但我们感觉这个数字似乎没有太大依据。和前两年相比,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压力确实不小,不良资产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不良贷款的增速出现下降,说明现在并不是处在一个迅速爆发的阶段。”连平说。

  连平表示,由于不良贷款的发生有滞后性,银行不良率上升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年内继续上升可能是比较明显的趋势。如果今年内宏观经济出现转机,保持平稳运行,不良资产的压力有望减轻,而从全球的情况来看,不良贷款率在2%左右仍然是可控的。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环比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7%,较第三季度上升0.08个百分点。此前,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和总量从去年以来双增,的确要引起重视。但是从宏观上来看这个问题不需要很担忧。

  “根据我们做不良资产经营机构的多年经验来看,不良资产在2%、3%以内基本不用担心,特别是有些银行在1%以内,情况属于比较好的。”梅兴保说。他还建议金融机构应加强不良资产的处置,其中最重要的是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并建议启用三把“杀手锏”,即债转股、核销呆坏账和分离不良资产。

  连平则认为,目前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和财务资源比较丰富,业内呼吁下调拨备覆盖率,让银行有更强的财务能力把不良资产控制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现在看来银行的财务资源是比较充裕的,但是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还是要积极认真对待。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如果产能过剩治理和各方面的改革取得成效,那么接下来问题可能会逐步减轻。”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中国银行(601988) 详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