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内贸流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发布时间:2016-03-31 22:30:47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商务部研究院消费流通所副主任 陈丽芬  责任编辑:罗伯特

  城镇化建设不是城市空间的盲目扩张,是从“非均衡”布局转向“均衡”,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微观空间治理,还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流通产业要按照“因地制宜、城乡协调、以大带小、功能完善”的原则,构建高效、有序、协调、合理的新格局,实现“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叠加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通过落实以人为本、集约发展、城乡协调、生态友好的理念,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耕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重在六大转型:从城市优先发展转向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从高耗能型转向低耗能型、从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提高型、从高环境冲击型转向低环境冲击型、从放任式转向集约式、从少数人先富转向社会和谐发展。内贸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和先导性引领作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传统城镇化转型的内生变量。以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探索以内贸流通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需要。

  扩大流通就业,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在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建设要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任务是,让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能够就业,能够享受市民待遇。内贸流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进入门槛较低,岗位需求量大,恰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流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激活各类流通主体发展活力,支持流通领域“互联网+”众创空间开发,扶持创客型小微流通企业发展,提高大中型流通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育流通主体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加大农村转移人口技能培训,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农民快速适应城镇的用工需要。

  增强流通综合服务能力。城镇化必然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聚集到城市,社区商业、购物中心、娱乐休闲等城市商业设施可能面临结构性短缺。流通企业要抓住机遇,扩大商业设施投入,综合考虑城镇规模、城市定位、居民需求、农村转移人口等多方面因素来配置流通设施、布局流通业态,注重城镇商业网点数量配比同人口与市场规模相匹配,业态、业种和层级同购买力与消费特质相适应。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丰富经营内容,覆盖各类消费群体的诉求。

  加强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升城镇质量。从某种角度来看,城镇化过程也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化过程。流通设施作为流通的载体,要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农民市民化需求、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未来,要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平共享,加大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瓶颈,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能力,促进城镇整体功能发挥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公益性设施建设力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公益性流通设施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流通设施过度商业化,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不足。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大民生型、基础型、保障型、环保型和公共服务型等5类公益性流通设施的建设力度,满足城镇化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多方面的功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保障供给、稳定市场、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促进流通现代化。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发挥其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公共流通设施,如中央储备库、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等,由政府直接生产。二是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注重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采取项目融资的方式,吸引外资投向城镇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展多样化融资方式。引入TOT、BOT等项目融资方式,积极创新银行参与流通设施的融资模式,鼓励银行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选择企业融资或者有利的项目融资方式发放贷款。

  建立城乡一体流通格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镇化建设不是城市空间的盲目扩张,是从“非均衡”布局转向“均衡”,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微观空间治理,还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流通产业要按照“因地制宜、城乡协调、以大带小、功能完善”的原则,构建高效、有序、协调、合理的新格局,实现“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的发展目标。

  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一体化。一是流通规划城乡一体化。构建相融互补、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覆盖城乡的流通业规划体系,统筹城乡流通业发展。二是城乡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开放互通,逐步形成城市和农村互为市场、互为依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三是信息资源城乡共享。建立覆盖城乡的流通信息平台,实现市场供求信息与生产的“双向对接”,减少生产盲目性,提高政府市场调控水平。

  构建多级流通体系。一是重点发展联动城乡的小城镇流通业,积极把小城镇流通业打造成联动城乡发展、吸纳农民就业的关键节点,有效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体系的发展。二是积极完善中小城市流通业的功能。通过扩容增量、培育新业态、新业种等方式,提高中小城市的集聚效应,提高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吸引力。三是着力打造龙头城市流通业高端形态。鼓励上海、北京等建设国际性商贸中心,引导深圳、珠海、青岛、大连等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培育一批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带动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提升。

  优化城镇微观商业空间。一是要扩大增量,讲究质量,满足需求。将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布局制度化,明确商业网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定位,保持规划之间的同步,改变城市商业设施疏密无序的状态。二是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商业设施建设速度和数量,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错位发展,防止重复过剩和建设滞后。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流通业发达的新城区可以采取跨越式发展。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飞跃,由注重数量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到注重品质的内涵式、集约型发展。流通发展方式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从偏硬件设施建设、市场规模扩大,向环境友好、生态文明、智慧低碳、集约有序转变,建设绿色、智慧、人文、紧凑型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

  加快发展绿色流通。一是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动商品的采购、包装、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等诸环节融入绿色低碳指标,实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二是推动绿色流通企业发展。引导流通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营战略,鼓励企业采用绿色低碳技术、设备和材料,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最大限度降低流通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三是建设绿色流通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绿色流通信息化建设,将绿色流通纳入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框架。

  探索智慧流通。一是发展智慧商业。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商业模式,支持智慧商业示范点培育,建设智慧商业集团,打造一批未来商店,培育一批O2O商业企业和平台典型。二是发展智慧物流。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运用于物流业,实现物流自动化、可控化、信息化、智能化。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搭建物流信息化网络,打破地区封锁,实现物流信息合理共享、应用和调配。托盘、货架、运输车辆、集装箱、仓库门禁等物流设施设备嵌入RFID电子标签等物联网技术,帮助物流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各项物流进程,实现物流全程可视化监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传承和创新城市商业文化。一是发掘城市的商业文化资源,保护、恢复和开发一些标志性的商业文化遗址,特别是保护稀缺而不可复制的城市商业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商业功能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二是注重在新城商业布局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与城市的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三是打造商旅文一体化特色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推动地方特色商业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一是优化商业地产使用效率。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潜力,激活现有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单位经营面积效益,形成紧凑、集中、高效的城镇商业用地格局,解决流通业土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二是盘活现有土地存量。统筹分散在各区的旧城改造,启动城市二度空间综效利用方案,有效利用地下人防工程等,主动开发城市核心地段地下空间,点线面结合,打造立体商业。三是控制商业地产开发。防止开发商借机“圈地”和“囤地”,规制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大和大型商场的扩建,改变企业盲目占用土地资源、抢占网点的现象,避免土地资源粗放使用。

  推动流通模式创新,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伴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多元化结构,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广泛普及,城市的消费需求出现了便捷化、体验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流通业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亟须导入新业态以适应并满足城市消费需求,推进城市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推动实体店与线上渠道对接,制造方便消费的触点,满足消费者不间断购物的需求。实体店需要重新定位,优化供应链,提供快捷方便的配送选择,统一管理价格、品类和促销,消除线上线下壁垒,实现实体店与网上渠道无缝衔接。二是鼓励电商挖掘实体店购物体验以及连锁网点优势,有效整合实体店资源,实现网上购物与实体店购物快速切换。例如,利用便利店连锁网点,将末端便利店网点拓展为“全天候的邮局”,提供网订店取、网订店送、上门服务、社区配送等便民服务,解决电子商务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社区商业业态。一是整合商业、金融、邮政、电信、公共服务等资源,实现刷卡消费、刷卡取现、邮件快递收发、代售药品、代卖图书、代订火车票机票、公交卡充值、手机电话充值缴费、水电气暖缴费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搭载应用。二是选择大型居住区建设社区商业中心,探索建设商务休闲、夜间休闲、旅游休闲等特色街区。三是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和餐饮、维修、废旧商品回收、洗染、美容美发等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打造生活服务集聚区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四是加快发展社区物流配送、快递派送、代理服务、保健服务,实现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服务上门。五是全面提升社区商业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倡导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发展网上交易、网上服务。

  发展个性化商业。一是买手店。买手店不同于大而全的百货商场,它更加丰富兼具个性的消费空间,是城市时尚风向标。本土百货将进入买手时代,实现向买手制模式转型,走精品百货路线,但也要注意防止出现品牌趋同,过低的买手店进入门槛将会使买手店变味。二是家庭消费顾问。结合目前盛行的代购模式,因势利导,组建和发展“家庭采购顾问”一类的新型商业业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商业信息和消费知识,受消费者委托在国内外代为寻觅和采购各类消费品。三是DIY商店。让消费者参与商品创造和制作,满足消费者体验性以及定制化消费的需要。四是消费联社。发展消费联社,由消费者联合起来,共同采购,如网上的“团购”、“集采”等,跳过中间商环节,降低商品价格。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