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求解东莞转型密码

  • 发布时间:2016-03-22 05:44:4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开栏的话 近年来,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东莞模式”遇到“成长的烦恼”。面对困难和挑战,东莞主动作为,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土地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要驱动力,向改革要牵引力,取得阶段性成果。今日起,本报开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栏目,求解东莞转型升级“密码”,挖掘其转型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反映东莞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活力、新动能,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具有样本意义的经验启示。

  一个项目,第一天拿到地,第二天就开始动工建设,这样的“东莞速度”是否令你称奇?一家外资企业来莞投资,不到3天办齐10个证照,这样的“东莞效率”是否让你点赞?一家外贸公司,因一项口岸通关新模式的推行,一年省下通关费用1300多万元,这样的“东莞服务”是否令你拍手叫好?

  近日,记者来到制造名城广东东莞,听企业讲述与改革有关的故事。

  与这些改革故事同时传递给我们的,还有东莞在外贸寒冬与制造业寒冬中飘红的一组数据:2015年,东莞外贸进出口突破1万亿元,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外贸依存度从2010年的193.4%下降为165.9%,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逐渐取代“为人做嫁衣”的加工贸易……

  “近年来,由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发展遇到‘成长中的烦恼’。”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坦言。

  挑战重重,但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一个也没落下。如何求解东莞转型升级的“密码”?经过为期一周的采访,记者发现,“向重点改革要牵引力”便是答案。目前,国家和广东省在东莞的50多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300多项“东莞版”改革全面铺开,多项“东莞式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东莞已在多方面成为全国改革的“实验区”。

  “三互”通关新模式:护航外贸稳增长

  30多年来一直坚持“外向带动”战略的东莞,是全国第五、广东第二的外贸大市。如今,这里数以万计的外贸企业境况如何?记者来到东莞重要的水运口岸虎门港和陆运口岸寮步车检场,一探究竟。

  “对我们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提高效率就等于降低成本!”在寮步车检场,东莞友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报关经理高勇吉对新的通关模式十分满意。

  “每次查验掏箱平均装卸费用400元。以前,海关、检验检疫分开查验,常常需要两次掏箱;现在,两家一起查,不仅节省费用,货物损坏的几率也小了。”高勇吉说。

  而在一派繁忙的虎门港,九丰集团副总裁胡恩锋高兴地告诉记者:“原来通关,我们需要分别配合海关、检验检疫等4个部门上船工作,前后需要8小时;自从去年实施新的通关模式后,这些部门一次性上船,时效提升了50%以上。”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把节减的时间换算成货船的租金,一年下来,企业单租金就可以节减1300万元!“如今外贸形势不好,企业日子也难过,新的通关改革是实实在在地给企业减轻负担。”胡恩锋说。

  这项让众多企业受惠的改革,就是东莞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三互”大通关改革。据了解,目前,东莞以寮步车检场、虎门港、跨境电商中心园区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构建起“陆、水、网”三位一体的“三互”大通关模式,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东莞为何不遗余力地以深化改革构建口岸通关新机制?东莞市委政研室主任叶淦奎告诉记者,东莞外贸依存度很高,传统的外贸竞争优势正逐步削弱,诸如资源、区位等先天优势,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税收、补贴等政策优势已经难以持续释放出稳定的红利。同时,企业普遍反映,在进出口通关环节涉及部门过多,手续复杂,耗时较长。构建“三互”大通关模式,正是为了缓解外贸下行压力、提升东莞投资“软环境”,以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改革使企业通关效率倍增、成本减半。”东莞海关关长黄浦说。据了解,仅从水运“三互”通关改革来看,登临执法时间由过去的2至6个小时,压减到1至4个小时,集装箱的平均查验时间缩短了50%以上。“联合查验”减少了吊柜和开箱次数,每个集装箱分别可为企业节省200元和280元的费用。如今,东莞已成为国内贸易便利化程度最高的口岸之一。

  “三互”通关改革只是东莞近年来为实现外贸稳增长所推行的众多改革中的一项。徐建华介绍,近年来,东莞落实国家和省外贸稳增长的有关政策,配套出台了外贸“稳增长37条”措施,从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企业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全力以赴保障外经贸稳定发展。

  在一系列改革的牵引下,东莞去年不仅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而且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乐土,合同外资、实际外资双双突破50亿美元大关,在全国外贸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项目投资“直接落地”:助推产业高端化

  曾经,“东莞制造”被认为是低端的代名词。如今,东莞正极力调整产业结构,希望以扩大高端制造扭转昔日形象。如何孕育足以支撑未来发展的新产业?重大项目无疑是抓手。在东莞短短几天,记者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新兴产业项目迅速落地的故事。

  生物制药企业红杉公司,在东莞开展体外诊断试剂原料研发、生产项目建设。按照过去的做法,办理国土证之后,再开展规划、住建、消防等报建手续,最快也需七八个月,但该项目仅43天就完成全部审批,抢抓了施工黄金期。“按比计划提前近半年开工来算,预计给公司多带来过千万元的产值。”项目负责人周利勤说。

  生产汽车转向系统精密轴承的那智建信项目,在去年3月12日土地招拍挂中摘牌,次日就开始动工建设,刷新了从拿地到动工时间最快的“东莞速度”新纪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大手笔引进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投资100亿元发展手机终端产品研发。该项目从落地到建设进展神速,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17%,为智能手机产业注入了新的核心竞争力。而事实上,随着华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金立等知名品牌的落户,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已初具规模,全球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产自东莞。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受益于东莞在广东率先启动的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曾几何时,项目投资建设审批流程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一直饱受投资者诟病。企业办理项目投资建设报批,从立项到动工的审批时间最少要八个月,最慢要一年半。2014年8月,东莞启动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试点,打造出了一条项目投资建设审批的高速通道。2015年11月,改革已在全市推广。

  据介绍,改革以“宽进严管”为主要思路,通过建立企业依法承诺制、备案制和事后监管制,最大限度简化审批内容、优化审批流程。“这项改革,最直观的变化是,把多项程序变串联为并联,使项目投资建设整体审批时间减少3-6个月;更核心的价值是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企业承诺书向社会公开,企业主体责任更明确,政府服务监管更到位。”叶淦奎说。

  “直接落地”改革不仅大受企业称赞,更因优化了政府职能而得到改革相关部门的普遍欢迎。规划局是该项改革的主要参与部门之一,该局副局长陈巡说,“先批后建”时,规划局成了“审图局”,忙于帮企业完善施工图,行政效率低下,工作人员桌上材料堆了半米高,企业意见也很大。改革让他们回归了本位,少了微观量算,更多专注于大规划。

  改革带来的多赢格局不止于此。改革后的东莞大地如同一块磁石,源源不断吸引着新兴的产业项目。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项目、中国电子虎门产业园建设项目、万江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每一个项目就如同一颗种子,播撒下未来高端产业发展壮大的新希望

  据统计,2015年东莞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97.5亿元,同比增长15.7%;2016年重大建设项目198个,总投资42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0.1亿元,其中现代产业项目达148个。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东莞的智能装备、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47.9%。

  领跑商改2.0:打造创新创业之城

  最近,从事创意设计的陈先生利用一项企业集群注册登记新政,在东莞南城区一个众创空间租了一个5平方米的小空间。他感慨:“这是一个创客时代,集群注册模式的到来,真正使创客公司注册登记门槛降低,这就是改革带来的实惠。”

  众创平台邦胜商务公司总经理余岚则由衷地说:“集群注册极大降低了创业成本。随着东莞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受益的不只是创业者,还有创客服务商。”

  东莞在全国首创的这项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改革,是该市商事制度改革迈入“2.0时代”的最好写照。东莞市工商局局长范燕彬介绍,这项改革针对一些新业态企业无固定办公场所导致办照难的问题,允许托管公司以自己的住所(经营场所)作为多个集群企业的住所登记,集群企业无需住所即可开展经营,为新业态企业、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创建了“零边际成本”发展平台。该政策推开短短半年多时间,全市已成立托管公司431户,登记集群企业2873户,有力推动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科技研发等新业态企业集聚发展。

  范燕彬说,东莞是全国首个全面推开商事制度改革的城市,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改革,率先推行了先照后证、证照分离、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具有开创性的改革措施,打造了东莞商改的“1.0版”,多项经验成果被吸纳推广。

  2014年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推开之后,东莞商改也迈入了“2.0时代”,继续领跑全国。除了首创新业态企业集群注册,东莞还在全国首创了市场主体“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登记管理改革,成为服务创业创新的新引擎;在全国地级市率先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让经营者足不出户,即使身在异地,都可以轻松办理营业执照。

  “东莞不是特区,没有地方立法权,却在商改的路上率先迈出步伐,能为国内其他地级市创造更多经验,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这样评价东莞的商改。

  2015年,平均每天有150家企业在东莞诞生。商改的推行,正在使昔日“制造之城”被赋予“创新创业之城”的全新内涵。范燕彬告诉记者,商改红利的释放,一方面使得东莞的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万大关,比改革前的2012年增长31.8%,稳居广东省地级市之首;另一方面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当前,东莞民营经济发展热情空前高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新增市场主体7638户,累计达到12954户,比改革前翻了一番。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