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农业壮 文化兴 旅游旺

  • 发布时间:2016-03-21 09:29:29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通讯员 韦向东 潘国雄

  春节刚过,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的男女老少就开始忙碌起来,铺寨道,修荷花池,建凉亭……目前村里的27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16个。“围绕旅游业,我们发展茶叶、稻田养鱼、辣椒、土鸡、旱鸭、黑毛猪养殖,把这些产品就地销往西江景区和县城。”大学生村官马国明踌躇满志地展示村“十三五”规划。这仅是雷山县开启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雷山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农业壮大、特色文化兴起、旅游兴旺发达的多赢局面,有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去年,雷山接待游客578.65万人次,同比增长23.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25.52%,受益群众6万余人。山地生态农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旅游“扩容添彩”,旅游又为生态农业和文化产业“提质增效”,三者共生耦合,同频共振。

  合理布局 科学谋划

  “合理布局,科学谋划,是有效助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招。”县委书记黄清发说。雷山提出了“全县景区化、全域旅游化”概念,但并不是到处都在搞旅游开发,而是根据和围绕山地旅游来布局和谋划经济发展,做到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着力打造“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等经济品牌,实现差异化山地旅游大产业发展,辐射和带动全民发展,全民受益,全民脱贫。在规划设计上,突出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的环雷公山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突出以大塘、望丰两乡镇为为重点茶旅一体的经济带;突出以雷公山景区为突破口的生态、康体、旅游共融的经济共同体,基本形成以山地旅游为轴心的农文旅一体化大发展格局。

  园区聚集 精准发力

  “铆足干劲,精准发力于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就要靠资源要素聚集,发展产业园区带动。”县长袁刚说。

  雷山相继建设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郎德民族文化旅游园区、蚩尤(陶尧)文化园、“九十九”生态茶产业园区、雷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等涵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成效凸显。

  被列入省级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的“九十九”生态茶产业园区,着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目前园区建有茶叶基地5.8万多亩,种植青钱柳、绞股蓝、白芨、黄精等中药材5000多亩,黑毛猪、林下鸡出栏6万头(只),惠泽新桥、掌批等6个村,受益农户500户。

  而处于环雷公山古苗疆文化走廊北端的雷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主要依托西江景区,着重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设完成了综合服务区生态停车场、综合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区供路网工程等项目,辐射西江镇的西江村、连城村等17个行政村,受惠群众达4162户15816人。

  创新机制 统筹运作

  雷山将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资金集成、项目集成、力量集成,使资金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农文旅一体化快速崛起。

  政策扶持方面,该县建立1000万元的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用活“3个15万元”扶持微小企业政策,用于扶持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培育出银饰经营大户潘世龙、苗绣大户杨阿妮等创业典型。杨阿妮还注册成立雷山杨阿妮刺绣公司,采取“互联网+订单”的模式,辐射带动80余名绣娘,产品销往北京、上海、云南等国内市场和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外市场。目前,雷山从事银饰、刺绣、蜡染、芦笙等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人有1.3万人,年创产值1.5亿元。

  保护传承 精心推进

  农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要实现三者融合互动持续发展,文化保护和传承是“根基”。

  雷山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酒店“四进”活动,实施100名歌师、银匠师、木匠师和绣娘“四个100”培育工程,挖掘和培养当地民间艺人。建成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1人,该县对这些传承人给予1000元到1万元不等的奖励。西江景区还从门票收入中提起18%建立奖励基金,用于对西江文化保护有功者进行奖励,增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

  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旅游和农业注入了新活力,该县山地旅游产业如同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受益面越来越广,当地农民的创业就业门路多起来,百姓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来。如今,该县群众创办农家乐600余户,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员近6000余人。

  据悉,“十二五”期间,该县实施一批农文旅一体化扶贫项目,受益3.3万户,贫困人口从4.92万人减少到2.5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5.6%下降到18.6%。今年,该县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9.6%,基本实现全县“减贫摘帽”目标。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