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把“扶贫车间”建在村里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 发布时间:2016-03-18 10:08:5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济南3月18日电(记者叶婧)三月中旬的鲁西南,春天的脚步刚刚到来。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郑营镇西街村,今年50岁的村民牛明兰正在整理刚送来的几袋头发。
“像俺这样的,上有老下有小,没法出门打工。可现在俺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车间里撕撕头发就能挣钱!”牛明兰说。
牛明兰生活的变化,源于鄄城县正在全县开展的就业扶贫工作。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告诉记者,近年来鄄城县的发制品、户外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遭遇“用工难”;同时鄄城县发现,有80%左右的贫困人口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等,面临“就业难”。
根据这一“两难”情况,鄄城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并把就业培训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我们发制品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度很难招到工人。自从扶贫车间建到村里之后,我们企业用工不再难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两难’变成‘双赢’了。”鄄城县新达发制品厂总经理张金书说。
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山东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0万左右,其中劳动年龄内的约占50%,总量较大、分布零散、脱贫任务艰巨。从致贫原因看,因病、因残致贫的占58%,因缺资金、缺技术致贫的占21%,因缺劳动力致贫的占12%。
“贫困人口学会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贫困家庭实现一人就业,往往就能全家脱贫。”在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看来,针对山东贫困人口的现状,实施就业与社会保障扶贫,对贫困人口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可以有效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上避免边脱贫、边返贫现象。
如今,鄄城县已建设完成“造血”式的就业扶贫车间468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带动了476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630多人;超过1500人以上的自然村,正在建设第2、第3个车间。此外,作为村集体资产对外出租的就业扶贫车间,加上房顶建设的光伏发电设备,每年又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元左右。
“现在俺一个月就能挣1000多元呢,往后的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牛明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