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湖共生铺展斑斓画卷
- 发布时间:2016-03-09 16:27:29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携春日风光,驻巢湖北岸,极目远眺,色彩斑斓,游人如痴如醉。
“城湖辉映、水绿交融”,用这些华丽词藻形容合肥市包河区,其实并不过分。坐拥16.8公里黄金湖岸线,包河区成为合肥市唯一的临湖区。
作为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和主阵地,近年来,包河区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就是增添发展后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和“最美、最宜居、最现代化”的标准,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新路子,实现“城湖共生、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面朝大湖,春暖花开”。如今,在环巢湖最美的16.8公里黄金湖岸线上,包河区成功打造东大圩、大张圩、牛角大圩三颗“绿色明珠”,大湖生态、湿地森林、草原花海、特色小镇等景观次第展开,先后摘得大圩国家4A级生态旅游景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六大“国字号”生态品牌,成为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标杆和示范。这些国字号头衔熠熠生辉的荣光之下,激荡的是包河人拥抱生态文明、放飞绿色梦想的万丈豪情。
水绿并举扮靓黄金湖岸线巢湖北岸,耸立着一栋优美的覆土式生态建筑。半坡屋顶,遍植草被,与城湖融为一体,无论远眺还是近观,都是大湖风光一道靓丽风景。
这就是2014年9月2日正式揭牌的合肥塘西河藻水分离港,也是巢湖上首座藻水分离港。它不仅肩负着防控巢湖蓝藻水华危害的重任,还兼具预警处置、应急打捞、藻水分离、科普展示等综合功能,更是合肥治理巢湖阶段性成果的缩影之一。
“包河因河得名,因湖而兴,生态是核心竞争力。在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我们示范和标杆责任重大。”包河区委书记宁波介绍说,生态巢湖建设,治水治污是关键。塘西河藻水分离港引入了国内最先进的第三代藻水分离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藻水分离港项目之一,集多重功能于一体。如今,派河入湖口也已建起一座藻水分离港,构筑起一道绿色的安全防线。
包河区坚持“城湖共生”的理念,做活水文章。一方面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淘汰污染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包河经开区转型升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减轻巢湖及入湖河流的水质“负担”;另一方面在环境改善上做“加法”,在合肥市率先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实施水质监测、水岸清理、污染源治理、市政管网建设、生态修复等工程,帮助巢湖水质逐步改善,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新路。
清晨,走进淝河生态公园,处处枝繁叶茂、绿色满眼,像一座天然氧吧,早起的人们在这里惬意地锻炼。不远处的动车疾驰而过,公园犹如一条“会呼吸的绿飘带”,呈现在旅客的眼前。绿色,已成为弥漫包河区的主色调。
以做大绿量、提升档次为导向,以“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社区生态化”为目标,包河区写就了一篇锦绣“绿”文章。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持续大力度、高标准推进绿化大会战、森林增长、公园提升、水岸绿廊、两型(绿色都市、田园生态)社区绿化“五大工程”。2012年以来,包河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85万亩,造林绿化面积414.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4.5%、41.3%,人均公共绿地达13平方米。
三圩镶钻差异化融合发展
一湾河水缓缓流淌,碧樟烟柳映照下,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林立,勾勒出大圩镇沈福村如画的田园美景。
圩,在汉语词典里,意指中国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以及有圩围住的地区。巢湖沿岸圩田兴起,始于三国时期。《宋史·叶衡传》载“合肥濒湖圩田四十里”。在包河区环巢湖黄金湖岸线上,坐落着“三圩”:东大圩、大张圩、牛角大圩,面积达56平方公里。
“建设城郊型乡村,既要符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又要体现乡村的基本元素;既要以城带乡、加速城乡一体,又要以乡美城、满足城市的功能需求。”基于这样的共识,包河区坚持“国际眼光、国内一流”的标准,按照“三圩彼此错位建设、三圩与周边项目差异发展”的思路,致力于把“三圩”打造成为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三颗明珠”。
2012年8月,包河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公园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两大主题,坚持“自然、生态、野趣”理念,建成城、湖、岛、山、河、桥、路、林八种景观,把1.5万亩人工林区成功地打造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城市走进森林、森林拥抱城市”的典范之作。公园建设更是创造了多个“之最”:时间最短——从启动建设到申报成功仅用17个月;最具创新——全国第一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森林公园。去年,又成功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4A级景区两大国字号荣誉。
——突出生态优先,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工程,植物由原来的十多种增加到280多种,更成为近百种动物的天堂;保持原有水系形态、保护原生植物,减少人工雕琢痕迹;生态公厕全部配套污水处理系统,大型配套、餐饮、停车服务等项目全部布局在林区之外。
——突出规划先行,建成三级绿道体系。建成了安徽省首个三级绿道和三级驿站体系,被国家林业局列为2014年唯一实践案例向全国推广。三级绿道总长度72公里,一级绿道是观光电瓶车道,二级绿道是自行车道和游船水道,三级绿道是游步道和木栈道,组成完整的内部交通网络。以绿道布局为主线,设计形成三级生态驿站(服务)体系,形成了服务半径科学合理的服务体系。
——突出公益为本,惠及广大市民。公园坚持为民建、让民享,永久免费对外开放。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900余万人次。调查显示,游客对公园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1.54%。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闪亮登场的同时,东大圩和牛角大圩也精彩绽放。
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北纬31°牛角大圩生态农业园。该园因形似牛角而得名。最近几年,这个合肥主城区最后10平方公里的古圩,整体规划设计并华丽转身,成为巢湖流域的画里水乡。包河区按照“生态洲岛、水上田园”的形象定位,勾勒出湿地垂钓体验,农业风情展示和派河生态景观带三大主功能区。一年一度的花卉节,更是让牛角大圩成为环巢湖生态旅游的“新星”。
东大圩,作为安徽省乡村游的“先驱者”,近年来,大圩镇瞄准“中国最美都市乡村、国际品质生活高地”定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经济与生态并重,发展与保护同步,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经果林、水生作物和苗木花卉生态林等四大生态基地,成功跻身国家4A级农业生态旅游景区,成为合肥的“后花园”和“会客厅”。其中,大圩葡萄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识。2015年,大圩镇再次开启转型之路,开启了打造安徽首个体育特色小镇之路。
文化点睛环巢湖形神兼备
巢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居巢”、“南巢”,“有巢文化”根出于此,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
在环巢湖生态建设中,包河区注重文化融入,探索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一体化延伸,真正让黄金湖岸线形神兼备。
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融入在园区的每个角落:上古时代的巢氏构木巢居、春秋楚国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宋代风格村落的酝酿、元末明初的潮城寺香火鼎盛、清末李鸿章家族航运通海、渡江战役解放军藏舟渡江等,各种瑰丽多彩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人文景观,都被充分运用到景点打造上,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一份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大力打造森林课堂、森林游乐区、森林文化馆等平台,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发展和健全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离森林公园不远处,规划中的仿古街区芝泉湾(苏拐)风情街,除段氏宗祠和古宅“搬”进去外,100多栋徽州老宅也将在此“重现”。
文化让一座城市更年轻,更有朝气,更有希望。在滨湖新区,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已经建成,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万达文旅城也将在今年开业,当之无愧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
高植梧桐,有凤来仪。全国唯一的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落子包河,核心区就坐落于滨湖区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科院、规划院、中广电设计院三个分院同时注册落地;环巢湖广播电视综合实验网有序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后巢湖沿岸区域可实现广播、电视、网络等综合资源的全覆盖和互联互通;国内外一流文化旅游品牌电影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水上飞机等正扎堆集聚16.8公里黄金湖岸线,即将引爆环巢湖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民生普惠。在包河区的环湖地带,湖光、山色、森林、湿地、草原、花海、田园、古圩、名馆、夜市……像错落洒在巢湖北岸的珍珠,串起精致的项链,景点之多、内容之富、荣誉之高,在国内湖岸线中实属少见。自2007年以来,包河区策划推出“春色滨湖”旅游文化节。如今,“春色滨湖”旅游文化节,已经成为合肥乃至安徽旅游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2015年,包河区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3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11%和15%。
绿色引擎生态经济双丰收
“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这是美丽合肥的愿景,也是包河全区上下的奋斗理想。”包河区长葛锐说。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在生态建设全面推进中,包河区锤炼出了一支有着“铁人精神、铁军作风”的干部队伍。
——速度与激情碰撞。成立环巢湖生态建设·包河“三圩”建设领导小组和“三圩”建设指挥部,以“铁军”精神攻坚克难,抢时间、拼进度、比质量。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一期45天建成,仅历时17个月便跃升为“国字号”森林公园,成为国内从建设到申报成功历时最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塘西河藻水分离港建设上,当国开行二期其他项目有的还处在论证阶段,该项目已经初步建成运营,成为进度最快、手续最完善、成效最明显的项目。围绕每个“五一”“十一”节点,倒排工期,倒逼推进,不断形成建设高潮,实现滚动建设,积小成为大胜。
——创新与超越并行。从杭州西溪湿地、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到烟台龙湖葡醍海湾、丽江古城,包河人始终以开放的胸怀,见贤思齐,等高对接最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成功案例,采取“拿来主义”,站在巨人肩膀上超越。同时,以顾问咨询、委托设计等方式,聘请高水平专业人士,参与规划、设计、指导和评审。“一部两办”组织领导体制、“现场办公、每日调度、短信日报”现场调度制度、滨投集团投融资、印象包河旅游公司投资运营机制……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保障项目建设高品质、快速度推进。
——历练与成长同步。生态建设白手起家,各责任单位现场负责人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规划设计、投资管理、施工组织、营销策划等经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指挥部成员单位从主要负责人到现场项目负责人,人人手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令出必行,坚决执行;始终主动作为,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讲客观,以“不达目标誓不休、上下同欲者必胜”的信念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度。包河区坚持“大局至上、贡献为先、吃苦为要”的用人导向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营造了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绿色GDP”成为牵动包河区可持续发展的“引擎”。2015年,全区实现GDP722.3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5.7亿元,增长15.6%;财政收入40.1亿元、增长1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3亿元、增长12.0%;规上工业增加值112.5亿元,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3亿元,增长14.5%。2013年,包河区首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2015年综合实力晋级第54位、2年跃升9个位次,投资潜力稳居第13位,实现了从经济总量全省第一、到综合实力全省第一、再到全国百强城区的“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