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庆良:为非洲农民送去致富希望
- 发布时间:2016-02-29 08:30:3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任璐
他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一名优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援助苏丹的农业专家之一;他在不惑之年毅然前往非洲国家苏丹,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创设和发展;援外7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研发出的棉花、玉米等新品种新技术,在异域他乡“落地生根”。
他是尹庆良,是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主任,也是当地农民心中的“致富向导”。
地处非洲东北部的苏丹,气候炎热,人少地多,是典型的农业国家。2008年12月,作为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考察团成员的尹庆良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大片大片的土地被闲置,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只有每亩100公斤左右。许多农民居住在茅草屋,家里除了床铺之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
“守着这么多土地,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真是不应该呀。”尹庆良的内心起了波澜,“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如果能做些什么帮助他们该多好。”
2011年,机会来了。由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公司承建的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工程竣工验收,接下来三年技术合作期的技术工作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承担。尹庆良被聘为示范中心主任,负责示范中心的具体工作。
等到真正踏上非洲大地时,尹庆良才发现,现实比想象要艰难得多。由于缺少援外经验,对当地农业情况了解又有限,工作一时难以理出头绪;气候环境都需要适应,白天在田里顶着50℃的高温工作,手臂和背部很快被晒脱了皮;非洲的蚊虫个大量多,腿上经常被叮咬成密密麻麻的红点,稍不注意还会染上传染病。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尹庆良带领专家组先后拜访了苏丹农业部、国家农科院、部分州农业部等,了解苏丹农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经过研究讨论,专家们决定从棉花、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着手,逐步开展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等工作。
很快,800多份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品种资源被引进过来,它们来自中国和国际玉米改良中心。尹庆良则带领示范中心的专家团队,开展大量鉴定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研究制定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向种植农户推广。
对尹庆良而言,比起适应异国他乡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最揪心的还是与家人聚少离多。2011-2014年,他需要在苏丹连续工作12个月,才有1个月的回国探亲假。每次回国,年近80岁的父母亲总是语重心长地劝着“能不能不去了”,可得到的都是愧疚的回答。
一晃7年过去了,尹庆良和援外专家团队的付出,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中国援苏丹农业示范中心先后审定棉花品种2个,玉米品种1个。示范中心研发的棉花品种“中国1号”、“中国2号”及其ETE栽培技术在苏丹大规模推广应用,累计种植面积达到900万亩。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种植面积3万亩;举办技术培训班19期,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代表400人次,田间现场指导农民5000多人次。
尹庆良说,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看到当地农民丰收的喜悦。苏丹拉哈德农业灌区第6村的一户农民,连续三年种植示范中心推广的棉花品种,原来居住的茅草屋换成了砖瓦房,购买了小汽车,送两个孩子去大学读书。这位农民每次见到尹庆良,都向他竖起大拇指。“只要能帮更多的苏丹农民发家致富,再苦再累都值得。”尹庆良说。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