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外国人在中国体验快递员工作

  • 发布时间:2016-02-06 10:20: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金海 张芽芽 齐湘辉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刘金海 张芽芽 齐湘辉)“你有钱、我有货,就是没有快递员。”春节临近,许多快递员返乡过年,一些网店店主在店铺主页写下的这句段子,道出了快递员紧缺、网络购物受阻的境况。

  最近,中国节前的送货队伍里,出现“洋面孔”的外国快递员。

  为缓解春节前后的“快递荒”,中国快递企业各显神通,安排人力错峰值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网购密集的大城市,大型电商苏宁易购招募外国人士,体验快递员生活。

  几天前,英国人何文旭早上9时多来到苏宁位于北京东四环外的一家旗舰店,跟着他的“师傅”快递员李运望学习日常工作的注意事项。

  在北京,有二三十名外国人报名当“洋快递”,来自美国、也门、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数是留学生。

  何文旭今年33岁,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他在网上看到招募“洋快递”的消息后主动联系苏宁,希望体验快递员生活。他对中国快递员的印象是来去匆匆,“不爱说话,总是很忙、很赶的样子”。

  快递业是近年来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过去5年,中国快递业年支撑国内网购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天天来送货却算不上熟悉的快递员,也成为许多中国人生活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上岗前,何文旭先接受了业务技能、春节拜年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我们的快递员还会充当‘师傅’,带一带他们。”苏宁相关负责人说。

  何文旭大学期间在英国主修东方学,中文基础不错。即便如此,快递员琐碎的工作一开始也让他不大适应。

  何文旭在英国的父亲是邮递员。他说,中国快递员除了派件,还要从事一些“办公室事务”,比如快递单录入、扫码,这超出他的预想。他用中英文混杂着做了认真的笔记。

  “我以为就是单纯送个快递。”何文旭说,“没想到还有接货、分发、打电话联系用户这么多内容。”

  高楼林立的北京,购物者分散在不同的写字楼里,要想一下子找到的确不容易。不过,在“师傅”李运望的帮助下,何文旭很快就派完了三单快递件。

  2001年,还在大学读书的何文旭第一次来到中国,“那个时候,北京三四环外还很荒凉”。此后,他也曾数次短期访问中国,直到一年多以前才在北京常驻。

  “北京变大了,人们也更有钱了。”何文旭说,中国人过年买的东西也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2015年,中国快递行业务量超过200亿件,全国人均达15件。一线城市的数字更高。在何文旭生活的北京,每天的快递量达800万件,基本上每3个人1天就有1件快递。

  “快递员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挺有意思。”何文旭说,“这样我能见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儿。”

  上午,何文旭在写字楼送货,收件人多是年轻人,他们看到何文旭都很惊讶,有人还用英语和他聊几句。他觉得中国人对快递员很客气、很友善,不过他也承认,“这可能和我是外国人有关”。

  下午,何文旭在居民区送货。在家的多是一些老年人,何文旭受到了一些怀疑。一位大妈开门后见到是洋面孔的快递员,直接问:“我们是买了东西,但你确定是你送货么?”大妈会英语的女儿出来,才帮何文旭解围。

  在另外一家,大妈看到中国快递员陪着“洋快递”的组合,还怀疑是不是诈骗。同行的记者解释、作证,才得到老人的信任,顺利送货。

  这些“洋快递”的工作时间不长,大多是一天或两天。比起来中国快递员在业务高峰期一天能派两百单的高效神速,“洋快递”更多地是体验生活。

  苏宁方面表示,初衷是探索缓解春节期间的员工荒,“但我们更愿意做跨国文化沟通的一个纽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物流,了解中国年、中国人过年的氛围。”苏宁有关负责人表示。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